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聖母院樂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聖母院樂派
Remove ads

聖母院樂派是1160年至1250年之間以巴黎聖母院和鄰近地區的音樂家所形成的一種音樂流派,被認為是舊藝術時期音樂的代表。列歐寧佩羅坦是聖母院樂派代表的作曲家,現代人從一位被稱為Anonymous IV英語Anonymous IV的佚名英國學生的紀錄中了解這兩位作曲家,他將他們稱為「最佳的奧干農作曲家」並提到他們邊有一本《奧干農大全英語Magnus Liber Organi》(Magnus Liber Organi)。[1]

音樂在這個時期形成了六組三分法的節奏型英語Rhythmic mode,作品主要以奧干農為主,並從奧干農中具有第士坎特英語Discant風格的克勞蘇拉英語Clausula (music)樂段發展出經文歌,此外還有一種富有節奏律動感的康都曲[2]

Thumb
六種三分法的節奏型英語Rhythmic mode,三在宗教上隱喻完美。[2]

隨這節奏型的發明,在這個時期也發展出了有量記譜(musica mensurabilis)。[3]

Remove ads

音樂形式

奧干農

列歐寧時期的奧干農以二聲部為主,其中低音部為節奏緩慢的長音素歌,而在上編寫一個第二聲部(duplum)。在一首奧干農中,通常會包含兩種不同風格的幾個段落,第一種是將低音部的素歌旋律拉長,並在第二聲部(高音聲部,即duplum)眾多音符對應,稱為純奧干農風格(organum purum);第二種稱為第士坎特英語Discant風格,在這種風格中低音部素歌會使用節奏型英語Rhythmic mode,與律動活潑的第二聲部較為接近,這樣的段落稱為克勞蘇拉樂段。到了佩羅坦的時代,他的作品主要以三聲部為主 ,他在節奏運用上較為脫離節奏型,而在固定聲部的音符也較列歐寧來的短,且在純奧干農風格的段落便使用一些反覆的節奏。在第士坎特風格中也更為活潑。[2]

康都曲

聖母院樂派的作曲家也寫作一種各聲部律動一致,較富節奏感的祈禱行進聖歌又稱康都曲(英語:Conductus)。通常包含一到三個聲部,各聲部一致的節奏不同於當時主要的奧干農複音作品,在樂曲旋律上也不向奧干農使用素歌旋律,而是全曲都由作曲家創作,曲式上早期作品以反覆曲式(strophic)為主,1200年後開始出現 通作式英語Through-composed music的作品。康都一詞源自動詞conducere,可以表示引導、引導或護送,這種作品通常被用在人員行進中的伴奏。[2][4]

重要作曲家

  • 巴黎的艾伯杜斯(Albertus Parisiensis, fl. 1146 – 1177)
  • 列歐寧(Léonin, fl. 1150s — d. c.1201)
  • 佩羅坦(Pérotin, c.1170 — c.1236)[2]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