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肛門瘻管

肛門管與肛門周圍皮膚之間細菌感染後的慢性瘻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肛瘘
Remove ads

肛門瘻管(英語:anal fistula,Fistula-in-Ano,Fistula Ani)是肛門管英語ANAL canal與肛門周圍皮膚之間細菌感染後的慢性病變,為一種瘻管[1]。肛門瘻管可視為一個狹窄的通道,內端起源於肛門管之肛門腺,延伸至肛門周圍皮膚的外部開口[2]。肛門瘻管常源自肛門周圍膿腫、直腸周圍膿腫的後續慢性變化[3]。儘管肛門瘻管不一定有症狀,但如果沒有適當手術治療,無法自行消失[4]。肛門瘻管也作「肛瘺」、「肛瘻」、「肛漏」[5]。中國大陸作「直腸肛管瘻」,「肛瘻」。古時痔瘡與瘻管不分,又稱為痔漏,臺灣台語稱「透腸」,先也有俗稱「老鼠偷糞」。

快速預覽 肛門瘻管, 類型 ...
快速預覽 「肛門瘻管」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國大陸 ...

在肛管直腸環(歯狀線[註 1])以上的瘻管,稱為高位肛門瘻管,肛管直腸環(歯狀線)以下的稱為低位肛門瘻管。[6]瘻管如果不治療,可能會分支變成網狀形成多個瘻管外口。對於由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引起的肛門瘻管,可能並不合適手術,因為除非原存在的疾病得到緩解,否則術後有容易復發瘻管的風險。

Remove ads

病變

肛門瘻管的病因一般以『隱窩腺假說』作說明[7]

肛門腺是位於肛門管英語Anal canal的腺體,部份在肛門內括約肌和肛門外括約肌之間,並導流至肛管之位於齒狀線近端的肛隱窩。如果細菌侵入這些腺體,出口阻塞,可能引發感染。炎症如果擴大則形成肛門周圍膿腫,直腸周圍膿腫,再延伸,或穿過黏膜下、或穿過內外括約肌間,或穿過括約肌,乃至皮膚表面形成慢性管道,則成「肛門瘻管」。

肛門瘻管與肛周膿瘍可視為同一臨床疾病(anorectal infection)的不同階段之不同表現[4]。肛門瘻管通常沒有特定原因[8],屬『自發性』[7]。部份肛門瘻管患者之前有肛周膿瘍病史;部份肛周膿瘍患者日後有肛門瘻管。肛門膿瘍及肛門瘻管有不同深淺程度[9]

瘻管由增厚的纖維組織肉芽組織英語Granulation tissue組成一個狹窄的通道。如果瘻管內外開口封閉,可能導致細菌感染加劇;膿液積聚;可能引發膿瘍。然後膿液又穿開出口,暫時緩和。生成肉芽組織閉合瘻管外開口。——重複該過程,也可能外口封閉後另外形成多個外口[8]

肛門瘻管一般是肛竇感染形成肛周膿腫英語Anorectal abscess並破潰後所形成的,也有無明顯膿腫形成而直接發展為肛門瘻管的。較不常見的原因包括[10]

Remove ads

症狀與診斷

Thumb
肛管下端之括約肌間瘻管的超音波影像。瘻管標有字母 F

症狀

通常有明顯的過往疼痛、或腫脹以及肛門直腸膿腫自發性或手術引流的病史。肛門瘻管的徵兆和症狀依盛行率排序如下[11]

  1. 肛周分泌物
  2. 疼痛
  3. 腫脹
  4. 出血
  5. 刺激排便
  6. 皮膚浸潤糜爛
  7. 肛周外開口

其他如肛門搔癢。如伴隨肛門直腸膿腫英語Anorectal abscess時,則有膿瘍相關症狀。 瘻管本身不會自然癒合,但內外口可能閉合,繼而反覆出現腫脹、開口破裂、膿液滲出。有些存在多個外部次級開口。 在門診檢查可能發現:瘻管在皮膚上的外口;觸壓痛的區域;發紅、硬結、增厚的區域;在內外口出現分泌物等。深部的瘻管可能在直腸後部伴隨膿腫,故肛門指診時,深部肛門外括約肌後部感覺堅硬。

診斷

通常透過病史、症狀、診間肛診進行診斷。額外的檢查如,充分麻醉時,用瘻管探針作探查。當懷疑同時有肛門瘻管之外的問題,則配合肛門鏡檢查;瘻管造影;直腸鏡檢查來輔助診斷。當診斷不明確時進行其他如肛門超音波或核磁共振(MRI)等檢查。

代表瘻管可能屬複雜性的要點有[12]

  •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憩室炎,曾接受放射治療(如攝護腺癌、婦癌或直腸癌),結核,類固醇治療,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

鑑別診斷

對於出現肛門直腸疼痛和肛門周圍皮膚病變的患者,鑑別診斷包括[13]

分類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Goodsall 和 Miles、Milligan 和 Morgan、Thompson 和 Lockhart-Mummery 等傑出的醫師、外科醫生為肛門瘻管的治療做出了主要貢獻。這些醫生對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和分類系統提出了理論[14]

更多資訊 分類法, 分類別 ...

Park's 分類:由 Parks等外科醫生於 1976 年提出[16]。 聖詹姆斯大學醫院分類:在2000年由 Morris 等放射科醫生依核磁共振影像中,有無次要續發性管道、有無膿瘍,作分類[17]。在日本,肛門瘻管稱『痔瘻』,臨床常用隅越分類法[18]

各類瘻管的比率(依Parks'分類)

  • 括約肌間(~70%):瘻管穿過括約肌間間隙,但不穿過外括約肌
  • 經括約肌(25%):瘻管從括約肌間隙穿過外括約肌,進入坐骨直腸窩
  • 括約肌上瘻管(5%):瘻管向上進入括約肌間間隙,越過恥骨直腸肌頂部,然後經由髂尾肌下降到坐骨直腸窩,然後到達皮膚
  • 括約肌外(1%):瘻管從會陰皮膚穿過坐骨直腸窩和肛提肌複合體進入直腸(即位於肛門外括約肌外)
Remove ads

治療

治療是手術。手術的目標有二:治癒瘻管與保留肛門功能。複雜的瘻管,這兩者有衝突。手術分:開放性手術(瘻管切開)、掛線法和其他(保留、避開括約肌)的手術方式。 依照瘻管分類位置決定手術方式。目前並無任何單一手術方式能夠適合所有類型的瘻管[19]

瘻管切開術(Fistulotomy)

Thumb
準備切開一個穿過凹槽指針的瘻管

是瘻管手術的標準作法[19]。敞開、打開瘻管,Lay-open,是最常見的手術類型,也是治療多種瘻管最有效的首選方法,如果手術失禁風險偏高,可能建議採用其他手術。切開術沿著整個瘻管的長度切開,傷口保持開放性,從內而外慢慢癒合[20]。手術後失禁的風險與瘻管相對於括約肌的位置有關。

掛線法(Seton)

在高位的瘻管穿過一大部分肛門括約肌,可能採用掛線法 (seton,由拉丁文 seta, 英文 "bristle")。掛線穿過括約肌中的瘻管,留在瘻管內數週以上。
切割式掛線為逐次收緊線,可以慢慢切開瘻管,慢慢癒合。收緊的掛線逐漸切斷括約肌並隨之癒合以減少括約肌斷口。在古埃及已使用這方法,希波克拉底在其書《瘻管》記載,他使用馬毛綁紮棉線束當掛線[21]
引流式掛線不收緊線,以保持瘻管暢通,排出膿液,同時避免切斷括約肌。
掛線採用橡皮筋、矽橡膠條[22]、絲線[23]

其他的手術治療(sphincter-sparing procedures 保留、避開括約肌)

保留、避開括約肌的手術,復發率約 30%-50%,比瘻管切開、掛線法高,常需要多次手術[24]

內直腸前進皮瓣 Endorectal Advancement flap procedure

切開或刮掉瘻管之括約肌外側部份,並用直腸皮瓣向下覆蓋原瘻管內孔位置[25]。或與瘻管塞合併使用[26]。或先行引流式掛線再進行皮瓣手術[27]

肛門括約肌間廔管結紮術LIFT procedure

在內外兩層括約肌之間找出瘻管,將其結紮及括除從外括約肌到外口的瘻管。避開破壞肛門括約肌,適合複雜性肛門廔管、肛門廔管術後復發以及本身肛門括約肌功能較差。

其他/微創

  • 內視鏡消融術 Video-assisted anal fistula treatment (VAAFT)——"瘻管鏡"找出管道、內口、處置。
  • 內視鏡Endoscopic clipping ——使用直腸內視鏡用夾子關閉內口
  • 雷射手術Fistula laser closure (FiLaC) ——雷射光束破壞瘻管上皮來關閉瘻管。
  • 纖維蛋白膠英語Fibrin glueFibrin glue封閉劑——原料來自混合人血漿,pooled human plasma。首先報告於1991年[28]。識別瘻管的管道、內外開口。將可生物降解的纖維蛋白膠緩慢注入清創後的管道。常見復發。由於其併發症低,考慮作為二線選擇或與其他手術結合。[29]
  • 生體瘻管塞Bioprosthetic plug——報告於2006年[30]。長錐形栓塞,來自豬小腸壁組織,當作關閉內口、封閉瘻管管道的基質。 [31]

治療總結(美國結腸直腸外科醫師協會指引)2022年版[32][33][34]

  • 治療膿瘍要切開引流
  • 單純性的肛門瘻管,正常的括約肌功能,宜開放式瘻管切開術治療
  • 肛門瘻管治療可用內直腸前進皮瓣手術
  • 可用 LIFT 括約肌間廔管結紮手術治療經括約肌瘻管
  • 纖維蛋白膠、瘻管塞效果不好
  • 切割式掛線可選擇性用於治療複雜的隱窩腺性肛門瘻管
  • 內視鏡或雷射閉合治療具有合理的短期療效,但長期治癒率和復發率則未明
  • 對於潛匿性膿瘍、復發性或複雜性瘻管、免疫抑制患者,克隆氏症患者,可考慮進行影像學檢查
  • 可用直腸前進皮瓣手術或LIFT手術治療克隆氏症的瘻管。克隆氏症併發的瘻管應合併藥物及手術治療。在克隆氏症的綜合治療中引流式掛線用於局部瘻管化,有利長期控制病程。

瘻管治療策略[35]

更多資訊 瘻管類型, 瘻管切開術 ...

手術的風險

  • 感染-嚴重病例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 瘻管復發-有時瘻管手術仍會復發
  • 腸道失禁-儘管嚴重失禁的情況很少見,這是大多數治療的潛在風險
  • 風險等級取決於瘻管的位置以及所進行的特定手術類型。

復發

通常定義手術成功為肛門傷口完全上皮化癒合,無殘留管道、無內外部開口、無肛門周圍分泌物。若是手術後出現瘻管可分為三類:持續存在是指手術後超過六個月仍無法完全癒合。復發是完全癒合,一年內再次出現瘻管。新生瘻管是指癒合後,超過一年出現的瘻管。這三者統稱復發。復發的瘻管再次手術比一般手術後有更高的復發風險[36]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