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胡安娜·伊瓦沃羅
乌拉圭作家(1895—1979)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胡安娜·費南德茲·莫拉萊斯·德伊瓦沃羅(西班牙語:Juana Fernández Morales de Ibarbourou;1892年3月8日—1979年7月15日),別稱美洲的胡安娜(Juana de América),烏拉圭詩人。生於梅洛,曾擔任烏拉圭文學院院士、烏拉圭作家協會主席,後卒於蒙特維多。在文學領域,胡安娜被認為是20世紀初西班牙語美洲文壇抒情詩中最具個人色彩的詩人之一,其詩歌傾向於感性地頌揚愛情的奉獻和母愛[1],亦曾獲烏拉圭國家文學獎,其代表作有詩集《鑽石之舌》、《野性的根》、《羅盤》、《金子和風暴》等。
Remove ads
生平
胡安娜·伊瓦沃羅本名胡安娜·費爾南德斯·莫拉萊斯,1892年3月8日出生於烏拉圭東北部的梅洛市33人街(Treinta y Tres)317號,但也有一些文獻顯示她出生於1895年3月8日[2],是家中的次女,其父母分別是來自西班牙加利西亞的比森特·費南德茲(Vicente Fernández)及出生於烏拉圭的瓦倫蒂娜·莫拉萊斯(Valentina Morales),胡安娜早年在教會學校、公立學校就讀,後透過自學成才,開始向家鄉的《公民義務》(El Deber Cívico)報社投稿詩歌作品,在17歲時,她還發表了一篇論婦女權力的散文,而倡導男女平權也成為胡安娜投身文學創作的重要思想之一[3][4]。
1915年,胡安娜嫁給了巴斯克裔軍官盧卡斯·伊瓦沃羅(Lucas Ibarbourou),並開始以胡安娜·德伊瓦沃羅之名為世人所知,兩人婚後育有一子胡利奧·塞薩爾·伊瓦沃羅(Julio César Ibarbourou)[5],並於1918年移居首都蒙特維多,以筆名珍娜特·迪巴爾(Jeanette d'Ibar)在報紙上發表詩歌。同時,胡安娜相繼出版了詩集《鑽石之舌》、《野性的根》與散文詩《清涼的水罐》,其詩作受到同時期知名文人的重視,開始在烏拉圭文壇嶄露頭角[4]。與丈夫有溝通障礙的她還與西班牙詩人費德里科·賈西亞·羅卡、安東尼歐及曼紐·馬查多兄弟建立了友誼,維持著密切的往來[6],在1929年,烏拉圭唯一的大學共和國大學的學生團體提出為胡安娜授予「美洲的胡安娜」榮譽稱號的議案,以表彰她的文學貢獻,並迅速得到了拉丁美洲知名作家胡安·索里利亞·德聖馬丁、阿方索·雷耶斯、文圖拉·加西亞·卡爾德隆、荷西·桑托斯·喬卡諾等的連署,同年8月10日,胡安·索里利亞·德聖馬丁在首都立法宮為她舉辦了頒獎儀式[7]。1938年,烏拉圭教育部長在共和國大學組織了一門名為「南美假期課程」的暑期課程,其中一堂課邀請了當時南錐體知名的女性詩人,探討她們的詩歌創作並闡述她們的寫作過程,胡安娜、阿方西娜·斯托爾尼與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皆受邀參加[8]。

胡安娜雖然憑藉其文學成就受到了讚賞,但在家中卻屢遭丈夫虐待,直到後者於1942年逝世,喪夫後的胡安娜曾在1950年代與一位小自己22歲的醫師交往,甚至用詩歌記錄下了這段戀情[9]。1943年,烏拉圭國家文學院成立。胡安娜於1947年10月3日當選為正式院士,是該院首位女性院士。並於1960年11月18日被授予榮譽院士稱號[10]。1950年,她成為烏拉圭作家協會主席,1959年成為烏拉圭首位國家文學獎得主[4],此外,她還曾三度獲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人選,不過最終並沒有得獎[11]。她的經濟條件也沒有隨著聲名鵲起而有所改善,1945年,總統胡安·荷西·德·阿梅薩加得知她因貧窮無法寫作,便委託公共教育部長丹尼爾·卡斯特利亞諾起草一項法案,由政府收購她的文學作品。該法案經議會通過並隨後實施。但其經濟狀況並沒有根本好轉,她甚至在1960年變賣了自己典藏的4,000冊書籍。胡安娜最終於1979年7月15日在蒙特維多去世,後安葬於布塞奧公墓的家族陵墓中[12]:217。
Remove ads
作品
胡安娜·伊瓦沃羅以詩歌見長,在1930年至1950年間,其創作重心一度轉向散文創作。她的作品有詩集《鑽石之舌》、《野性的根》、《風中的薔薇》(La rosa de los vientos)、《迷途的女人》、《羅盤》、《金子和風暴》(Oro y Tormenta)[13],散文集《清涼的水罐》、《小卡爾羅》及兒童劇《娜塔莎的夢想》(Los sueños de Natacha)等[14]。
《鑽石之舌》是胡安娜的首部詩集,也是她的代表作,發表於1918年,其中的詩篇透過鮮花、水果、羚羊、雲雀等大自然元素抒情[8]:34-35[13],也體現了她試圖掙脫20世紀初期社會習俗束縛的努力,這部作品與戴爾米拉·阿古斯蒂尼的詩作風格近似,文風溫柔細膩,情感真摯,具有現代主義色彩,多表達女性情慾及追求,以及兩性平等的理想,亦象徵其生命的開端[15]:306-307,該詩集的問世也填補了阿古斯蒂尼、胡利奧·埃雷拉·雷西格和荷西·恩里克·羅多等知名作家相繼去世為烏拉圭文壇留下的空白,阿根廷作家曼紐·加爾韋斯認為相比起1910年代初期的某些充斥著低俗淫慾的詩集,《鑽石之舌》思想是純淨無瑕的,還為其撰寫了序言[16],而烏拉圭文學評論家阿爾韋托·蘇姆·費爾德則認為該詩集簡潔清新的敘述風格替代了魯本·達里歐豪華精緻的語言,在20世紀初期的拉美文壇取得了突破[15]:310[17]。《野性的根》的文風及比喻手法類似《鑽石之舌》,詩句間也充滿作者自我陶醉的激情,相比起《鑽石之舌》、《野性的根》的現代主義風格,她後半生創作的《羅盤》、《金子和風暴》兩部作品的韻律則更為不規則,情調低沉惆悵,內涵晦澀,風格趨向於超現實主義[13]。
Remove ads
評價與紀念
胡安娜·伊瓦沃羅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女性在烏拉圭文化領域的地位,在烏拉圭,她曾獲得「美洲的胡安娜」稱號[18]:39-41,烏拉圭文學院及烏拉圭作家協會還曾選舉他分別擔任院士、主席,亦獲得政府公共教育部頒發的金質獎章及詩歌獎,以及1959年的國家文學獎,其文學成就得到了多國的肯定,她先後獲得玻利維亞安地斯山脈禿鷹勳章、比利時人道主義大獎指揮官十字勳章、墨西哥城榮譽嘉賓稱號、紐約美國婦女聯盟頒發的「美洲女性」獎、瓜地馬拉格查爾勳章以及阿根廷全國婦女委員會頒發的阿方西娜·斯托爾尼金質獎章[19]。
胡安娜在現代的烏拉圭也受到廣泛紀念,該國有多座以其命名的學校,烏拉圭政府則將其在梅洛的出生地開闢為博物館[20],而該國1,000披索紙幣的正、反面則分別印有她的頭像及詩作[21]。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