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膠東戰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膠東戰役[2]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1947年9月至12月,國民革命軍膠東兵團(第一兵團)由范漢傑領導,在山東省為攻占膠東解放區發起的一系列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共地方武裝經過數月苦戰,以弱勢兵力打贏戰爭,保住膠東解放區[2]。國軍未能達成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改變了山東戰場的戰略態勢[1]。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又稱為膠東保衛戰[2][1]。
Remove ads
背景
总结
视角
1947年8月,為「貫徹統帥部第三個戰略目的——截斷共軍的國際交通線」,蔣介石「決定以膠東為作戰目標",集中兵力,實行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4]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以6個整編師20個整編旅,配屬重炮第13團、工兵第2、第15團、裝甲炮營、戰車營、憲兵第17團及4個保安總隊,組成第一兵團(膠東兵團),1947年5月下旬調陸軍副總司令兼徐州司令部副司令兼鄭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任第一兵團司令官(兼陸軍副總司令兼徐州司令部副司令),採取「錐形突進,分段攻擊;並在海、空軍密切支援下,求匪主力於膠東半島尖端,予以殲滅"的方針,力爭1個月內結束膠東戰事。[5]
- 第一兵團
- 海軍:九月初旬,以海防各艦隊主力加強膠東封鎖,斷其海上運輸及退路;並自9月13日起,將永積、永順、長治等艦先後集結萊州灣。
- 空軍:以青島、濟南及徐州為基地,分駐作戰部隊,支援陸、海軍戰鬥。總計各型飛機69架。另空軍總部直轄之空軍第12中隊,負責將山東半島各重要點線實施偵察照相。
- 外圍戰役配合部隊
1947年9月15日,中央軍委就《目前各戰區的作戰情況》致電彭、劉鄧、陳粟、陳謝、饒黎譚等,指出,在整個南線戰場,
「目前只有膠東方面敵尚維持十五個旅左右的攻勢,該區尚有一個時期是困難的,但估計只要陳粟、劉鄧、陳謝三方面再打幾個勝仗,中原及長江發生更大震動之後,膠東敵軍將被迫大批南撤。只要我軍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每戰均能殲敵一部(不論多少),就能改變該區形勢。」
關於處在膠東外線的2、7縱行動問題,9月16日,軍委致電陳粟,饒黎,許譚:
「我們認為震林所率二、七兩縱目前不宜離開濱海,只要該區有糧食,就應留在該區打些小勝仗;即使一二個月不打勝仗,只要不打敗仗就好。如地區狹小,不便集中行動,則以縱隊或以旅為單位,暫時分散在諸城、莒縣、沂水、臨朐、日照等縣廣大鄉村也有利,一可鉗制八十三師、二十八師、四十五師等部,二可策應膠東內線。大約堅持一個月至多兩個月,局勢就會變化。如二、七縱出魯南或蘇北,則八十三師、二十八師等部必跟去,亦不見得容易殲滅,對於膠東則減少直接配合作用。膠東方面敵至多使用十二個旅進攻,而在占領平度、掖縣、萊陽、龍口、招遠、蓬萊、黃縣諸城,留出大量守備兵力之後,其機動兵力就不多了,利於我軍各個殲敵。一個月後,敵有很大可能調起一部兵力,故該方面只要我軍不打敗仗,局勢亦可能好轉。
「膠東同志均希望能在敵深入萊陽、棲霞、招遠和敵後方空虛時,你們主力能挺入膠東,進到膠高一帶作戰,牽制並打亂敵人部署,便利前後夾擊。」
9月22日,陳粟致電譚震林、韋國清:
「如能集中二、七縱及獨師、十師等共八個師(二十二個團)全力向膠東敵後進擊,作用更大。」望遵中央指示及華東局饒、黎20日電精神,「依據當前敵情堅決向膠東敵側後進軍。」
關於處在膠東內線的第九、第十三縱隊行動問題,9月24日饒漱石、黎玉、許世友報告中央:
「我們本擬繼續在內線作戰一個時期,但因牙山以東傷員、家屬五六萬,無法迴旋,前面又有大批難民擁到主力與指揮機關附近,影響作戰,如繼續在內線作戰吸敵向東既不便作戰,又增加以後困難,且主力轉移有困難,故我乘道頭勝利及敵向招露前進時,出其不意向敵後轉移。」
據此,9月25日晚華野九縱進至掖縣東南的大澤山區;13縱2個師於25日進抵掖縣東北朱橋鎮,26日晚南下與9縱會合。13縱另1個師則留在萊(陽)煙(台)公路繼續同范漢傑部周旋。9、13縱主力在大澤山停留4天後,13縱繼續留在大澤山區,9縱則取道膠河濰河間南下。10月1日,東兵團2、7 、9縱在膠濟路北朱陽會師。
范漢傑發現華東野戰軍東兵團內線主力西轉後,判斷為「避戰潰逃」,膠東戰事已經「順利結束」即分兵輕進,以整編第9師尾9、13縱追向大澤山區;以整編第64師(欠守備諸城的第156旅)由高密向北堵截。
許世友、譚震林針對范漢傑兵團分兵據城、多路出擊的態勢。決定集中2、9縱殲滅脫離高密、孤軍北進的整編第64師於膠河西岸的昌邑縣飲馬鎮地區,以調動繼續東進膠東解放區腹地的國軍回援,減輕膠東腹地的損失。其兵力部署是:
Remove ads
戰役經過
結果及影響
評價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