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男子腓特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美男子腓特烈(德語:Friedrich der Schöne,1289年—1330年1月13日),是為神聖羅馬帝國反王與奧地利公爵。在他的領導下,哈布斯堡家族的重點從西部的瑞士祖地轉移到東部的奧地利,為維也納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駐所鋪平了道路。直到 16 世紀,腓特烈才獲得「美男子」的綽號,其自願返回巴伐利亞的亨利的囚禁之下的行為亦在19世紀經常得到藝術宣傳。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08年2月16日) |
Remove ads
生平
腓特烈是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和伊莉莎白的次子,為了促進東部領土(奧地利)的整合,腓特烈被用以這一有著明顯巴本貝格王朝(即統治奧地利的前任王朝)家族特色的名字命名。1306年,腓特烈從他的哥哥手中接管了奧地利和施蒂利亞公國。在阿爾布雷希特一世於1308年5月1日被其侄約翰謀殺後,腓特烈繼續推行哈布斯堡對波希米亞的主張,並要求繼承父親的王位。但這兩項主張都失敗了——選帝侯們選舉出盧森堡的亨利;在 1308 年8月14日的《茲諾伊莫條約》中,他以45000馬克的芬尼的補償,放棄了對波希米亞王國的主張。
此後,腓特烈於1309年夏前往施派爾的宮廷與新國王和解,並於9月17日達成協議:腓特烈放棄波希米亞王位,並承諾以軍事和貸款的形式支持國王,以換取國王對收購波希米亞的認可。此外,他還承諾亨利對邁森的腓特烈一世的軍事繼承,並計劃對羅馬發動遠征。作為回報,亨利授予腓特烈和他的兄弟們所有財產的全部。約翰和他的同黨被宣布為冒犯君主的罪犯。亨利還同意將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遺骨從韋廷根的西多會修道院轉移到施派爾大教堂的皇家陵墓。
因為與巴伐利亞的利益衝突,腓特烈與表兄上巴伐利亞公爵路易四世發生爭執。1313年11月9日於加邁爾斯多夫戰役中被路德維希四世擊敗1314 年 4月17日,腓特烈和路易在薩爾茨堡締結條約,宣布和解。
在亨利七世在1313年遠征義大利時去世後,4位選帝侯推舉腓特烈三世為新的羅馬人的國王。腓特烈三世在科隆大主教的主持下進行了加冕儀式。然而,另外5位選侯選擇了他的對手上巴伐利亞公爵路易四世。戰爭再次在兩人之間爆發。1322年9月28日腓特烈三世在米爾多夫戰役中被路易四世決定性地擊敗並被俘。
1325年3月13日特勞斯尼茨條約簽訂後,腓特烈在承認路易四世的皇帝地位之後被釋放。1326年1月7日於烏爾姆條約中,路易四世宣布接受腓特烈三世為共同統治者,但其的權力僅限於奧地利與施蒂利亞公國兩地。
Remove ads
家庭
Remove ad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