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勒勃

豆科腊肠树属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勒勃
Remove ads

阿勒勃[3]學名Cassia fistula),訛作阿勃勒[4](台灣通稱),又稱波斯皂莢[5]婆羅門皂莢[3]臘腸樹(大陸通稱)、豬腸豆(香港通稱)、南蠻皂莢(日本通稱)、長果子樹牛角樹雨蘭松等,或據英語golden shower譯作黃金雨金急雨,是一種豆科蘇木亞科的植物。原產於南亞南部,從巴基斯坦南部往東直到印度緬甸,往南直到斯里蘭卡。阿勒勃常被誤稱為金鍊花,但金鍊花其實是毒豆,一種原產歐洲的有毒植物。

快速預覽 阿勒勃, 保護狀況 ...
Remove ads

名稱

总结
视角

勞費爾指出阿勒勃中古漢語:ʔa lək bət)音譯自梵語आरग्वध羅馬化:āragvadha[6]此名最早見於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739年),書中亦稱之為婆羅門皂莢

阿勒勃,味苦[註 1],大寒,無毒,主心膈間熱風,心黃,骨蒸,寒熱,殺三蟲。生佛逝國,似皂莢,圓長,味甜好喫[註 2]。一名婆羅門皂莢也。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9世紀中期)稱之為波斯皂莢

波斯皂莢,出波斯國,呼為忽野檐默。拂林呼為阿梨去伐。樹長三四丈,圍四五尺,葉似構緣而短小,經寒不凋。不花而實,其莢長二尺,中有隔。隔內各有一子,大如指頭,赤色,至堅硬,中黑如墨,甜如飴,可啖,亦入藥用。

忽野檐默波斯語خيار چنبرkhiyār shanbar)同源;阿梨去伐(中古漢語:ʔa li kʰɨə̆ʰ buat)或為敘利亞語音譯,與「阿勒勃」同源。[6][9]

雖然《本草拾遺》一書已佚,但丹波康賴醫心方》(982年)、唐慎微證類本草》(1108年)、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彙精要》(1505)在引用《本草拾遺》時都寫作「阿勒勃」,表明「阿勒勃」是最原始的形式。《證類本草》明代諸版本[10][11][12][13][14][15]王文潔太乙仙製本草藥性大全》(1582年)、陳士元象教皮編》(1588年)以及黃一正事物紺珠》(1604年)也都寫作「阿勒勃」。

有人提出今名「阿勃勒」也是受到梵語影響,音譯自梵語अपालङ्क羅馬化:apālaṅka[16]此說難以成立,因為阿勃勒之名首見於《本草綱目》金陵初刻本(1596年),彼時南亞語言對漢語的影響早已式微。由於《本草綱目》卷三「百病主治藥上·瘵疰」仍寫作「阿勒勃」,[17]所以有人辯稱「阿勃勒」這一訛名並非出自《本草綱目》。[18][19][20][21]然而李時珍全書就只寫對了這一處,在卷三其它部分[22]、卷四「百病主治藥下」[23]以及卷三十一「果部·夷果類」[24][4],全都誤寫成了「阿勃勒」。

又有說法稱清代版本的《本草綱目》將名稱更正了,[25]但事實卻是《本草綱目》的後續版本,如江西本(1603年)[26]、杭州六有堂本(1640年)[27]、杭州太和堂本(1655年)[28]四庫全書本(18世紀)[29]、合肥本(1885年)[30],無一例外都延續了這個錯誤。明清其它文獻,比如託名李杲的《食物本草》(1621年)、姚旅露書》(1622)、張自烈正字通》(1670年)、《廣群芳譜》(1708年)、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1726年)也誤寫成「阿勃勒」。

Remove ads

形態

阿勒勃是一種中型樹,樹身可長至10至20米高,而且生長迅速。阿勒勃是一種落葉樹或半常綠樹,葉長15到60厘米,偶數羽狀複葉,每片樹葉有4到8對小葉片,每片長約7到21厘米、闊約4到9厘米,小葉對生,葉面平滑,全緣。花長在約20到40厘米長的下垂狀腋生總狀花序。花的直徑約4到7厘米,花瓣5枚離生,大小略等,雄蕊10枚,花絲黃色彎成勾狀,其中有3枚特長、4枚中等而另3枚較短為不孕性。花落後結出長棍棒狀不開裂莢果,長約30到60厘米,1.5到2.5厘米闊,需時一年才成熟,顏色由綠轉黑褐,每室有一種子,呈扁圓形有褐色光澤,果肉是瀝青狀黑色黏質,有一股刺鼻的氣味。

用途

阿勒勃的嫩葉、花、莢肉、種子均可食用和入藥,有輕瀉作用。[7][8][31]阿勒勃含有羥基蒽衍生物,具有潛在的遺傳毒性,長期服用可能會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32]短期大量食用也可能會導致噁心、嘔吐、頭暈等中毒症狀。[33]樹皮含單寧,可作紅色染料

阿勒勃一般可作景觀樹或行道樹之用,廣泛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種植。花期在5月,初夏滿樹金黃色花,花序隨風搖曳、花瓣隨風而如雨落,所以又名「黃金雨」。為喜溫樹種,以砂質壤土最佳,排水、日照需良好,有凍害地區不能生長。繁殖可用扦插或播種法。

象徵

阿勒勃是泰國國花[34],當地稱為「Dok Khuen」,其黃色的花瓣象徵泰國皇室。而2006年在「清邁農業研究中心」(Roy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即以黃金雨命名稱為「佛曆2549年世界崇頌叻差弗花苑博覽會」(Royal Flora Ratchaphruek 2549),「叻差弗」(Ratchaphruek)是「Dok Khuen」的別名,而「佛曆2549年」即西元2006年,「崇頌」即泰王蒲美蓬,是泰王登基60週年慶典之一。

因為其被認為與舊時代教師手中的教鞭相似,也成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校樹[35]

阿勒勃亦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邦花」,當地稱為「kanikkonna」,是當地新年(Vishu)典禮用的花卉。

圖片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