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自願性無子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自願性無子女,也稱為無子女,指一些人自願選擇不生育子女。
在大多數的社會和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不生孩子是一個既困難又不可取的的選擇(獨身主義者除外)。隨著一些可靠的避孕措施被應用以及來自政府而非家庭對老年人提供的幫助,使得一些人仍然會選擇無子女,即使他們可能會在某些群體中受到鄙視。
自願性無子女的原因
這種生活方式的支持者,例如法國《無孩子:不生孩子的40個原因》一書的作者科琳·邁爾(Corinne Maier) ,列舉了各種理由來支持他們的觀點。 [1] [2] [3] [4] [5] [6]
統計和研究
在《今日心理學》一書中指出,無子女的生活方式在2014年已經成為一種流行[12]。網際網路使追求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們能夠相互交流,從而使無子女更加進入大眾的眼球。 [24] [25] [26]據統計,在世界範圍內,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會更多地選擇不生育子女。 [4]
在中國,生活成本尤其是大城市的住房成本,是人們結婚的嚴重障礙。 20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改革高等教育以增加人們的入學機會使得獲得大學學位的年輕人顯著增加,其中女性略占多數。因此,許多年輕女性現在有了有酬工作並且經濟上有保障。根據性別角色的傳統觀點,無論就業狀況如何,女性都應負責家務和育兒。工作場所對女性的歧視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例如,雇主可能會對一名有一個孩子的已婚婦女更加持懷疑的態度,擔心她可能會再生育一個孩子(因為一胎政策已於 2016 年廢除)並休更多的產假。總而言之,支持年輕女性結婚的動力越來越少。此外,由於文化變革,中國千禧一代不像他們的長輩一樣那麼熱衷於結婚。因為這是一個非婚生子女相當罕見的國家,這意味著許多年輕人放棄了生育子女。 [27]
對無子女的社會態度
大多數社會都高度重視成年後的父母身份,因此,那些沒有孩子的人有時會被刻板印象定義為是個「個人主義」的人,認為他們逃避社會責任,不太願意致力於幫助他人。 [28]但是還是有些群體認為不生育子女是有益的,包含躺平主義及反出生主義的支持者。
組織和政治活動
無子女的個人不一定擁有統一的政治或經濟哲學,並且大多數著名的無子女組織本質上往往是社會性的。
在流行文化中
- 艾瑪·甘農 ( Emma Gannon ) 的小說《橄欖》 (2020) 中包括幾個自願沒有孩子的角色。 [29] [30]
- 電視劇《真探》 (2014-19)中的一個角色秉持反自然主義哲學。 [31]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