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艾奇遜-李林塔爾報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際原子能控制報告(Acheson–Lilienthal Report)又稱艾奇遜-李林塔爾報告(Acheson–Lilienthal Report),是由迪恩·艾奇遜和大衛·李林塔爾主持的一個委員會於1946年出具的一份報告[1]。委員會在報告中提出國際社會應該控制核武器的規模並且要避免未來發生核戰爭。[2][3]
概述
1946 年 3 月 16 日,該委員會的報告提交給國務院,國務院於 3 月 28 日向公眾發布。《原子能國際控制報告》很快被稱為「艾奇遜-李林塔爾報告」[4]。該報告的主要信息是,通過檢查和治安行動控制原子能不太可能成功。 相反,該報告提議,所有裂變材料均歸一個名為原子發展局的國際機構所有,該機構將向個別國家釋放少量裂變材料,用於發展原子能的和平利用[5]。
在原子時代的最初幾年,人們普遍認為,未來的原子彈研製者面臨的巨大障礙是獲取足夠的裂變材料。 作為回應,艾奇遜-李林塔爾報告提出,從鈾礦和釷礦到後期生產的完整路徑應歸國際所有[5]。
此外,報告還提議美國放棄對原子武器的壟斷,向蘇聯透露其掌握的情況,以換取雙方同意不發展更多原子彈。 事實證明,這太有爭議了。 儘管杜魯門總體上接受了這份報告,但他任命金融家伯納德·巴魯克在聯合國推進該提案,導致要求對違規行為進行懲罰,並且這些懲罰不能被聯合國安理會否決,並且要求進行無限制的檢查 但仍堅持要求蘇聯同意不研製核彈。艾奇遜和李林塔爾都沒有接受這些修改。 再加上美國繼續堅持保留炸彈,直到它對國際控制的有效性感到滿意為止,最終導致該計劃被蘇聯拒絕,這一點無人意外[5]。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