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爾弗雷德·朱爾斯·艾耶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尔弗雷德·朱尔斯·艾耶尔
Remove ads

阿爾弗雷德·朱爾斯·艾耶爾爵士(英語:Sir. Alfred Jules Ayer/ɛər/;1910年10月29日—1989年6月27日),英國哲學家,因1936年出版《語言、真理與邏輯》而聞名於世。此書中他提出了邏輯實證主義的一個主要論點,從而成為了邏輯實證主義在英文世界的代言人。在1946年至1959年,他曾是倫敦大學學院的精神邏輯哲學的教授,同時也是牛津大學的邏輯教授。在1970年,他被封為爵士

快速預覽 阿爾弗雷德·朱爾斯·艾耶爾, 出生 ...
Remove ads

生平

艾耶爾倫敦出世,年少時曾就讀於伊頓公學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1932年,到維也納大學進修並且開始與維也納學派接觸。1952年,艾耶爾成了英國科學院院士。1963年,被授予美國科學院名譽院士。1976年,更當選丹麥科學文學院外籍院士。1962年,獲得布魯塞爾名譽博士學位。1972年,獲得東英吉利名譽博士學位。1978年,得到倫敦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觀點

艾耶爾最著名的,或許是他在《語言、真理與邏輯》中提出的「證實原則英語verification principle」。根據這個原則,一個句子只有在可以被經驗驗證的條件下才有意義。否則,要麼它是「分析的」同義反覆;要麼,如果既非經驗的,也非分析的,則是「形上學」的,也就是沒有意義的。艾耶爾的思想受到維也納學派大衛·休姆的很大影響。他的寫作風格清晰、活躍且善於辯論。這也使得他的《語言、真理與邏輯》成為了邏輯實證主義者的必讀,這本書被認為是二十世紀分析哲學的經典文本,它極大幫助了邏輯實證主義(起源於德語國家奧地利)在英語世界的傳播。

艾耶爾繼承了約翰·洛克大衛·休謨以及與他同時代的伯特蘭·羅素的英國經驗主義傳統。艾耶爾一生一直終於自己的觀點:他始終拒斥先驗知識的可能性,所以他視哲學的方法為對關鍵概念--諸如「因果律」、「真理」、「知識」、「自由」等的分析。

1972-73年,艾耶爾在聖安德魯斯大學講授,隨後出版了《哲學的中心問題》。他相信邏輯實證主義的觀點:大部分傳統的所謂「哲學」--包括所有的形上學、神學美學--都不能被判斷為真或假,故關於它們的討論都是無意義的。這使得他在許多哲學系收到冷落甚至攻擊。

在《人的概念和其他論文》(1963年)一書中,艾耶爾提出了對於維特根施坦「私人語言」理論的若干批評。

牛津大學哲學家約翰·朗肖·奧斯丁在其《感覺與可被感知之物》[1]一書中批評了艾耶爾在《經驗主義知識的基礎》一書中提出的「感覺材料」[2]理論。艾耶爾以《奧斯丁駁倒感覺材料理論了嗎?》回復了奧斯丁的批評。

他撰寫了兩部關於羅素的作品:《羅素與摩爾:分析哲學之傳統》(1971年),《羅素》(1972年)。他還寫了休姆哲學入門文獻。

Remove ads

作品

  • 1938年,《語言、真理與邏輯[3]
  • 1940年,《經驗知識的基礎》[4]
  • 1954年,《哲學論文》(關於自由、現象學、基本命題,功利主義,其他心靈,過去,本體論的論文)[5]
  • 1957年,《作為邏輯關係的概率的概念》[6]
  • 1955年,《知識的問題》[7]
  • 1963年,《人的概念和其他論文》(關於真理,隱私和私人語言,自然律,人的概念,概率的論文)[8]
  • 1967年,《奧斯丁駁倒感覺材料理論了嗎?》[9]
  • 1968年,《實用主義的起源》[9]
  • 1969年,《形上學與常識》[10]
  • 1971年,《羅素與摩爾:分析哲學之傳統》[11]
  • 1972年,《概率與證據》[12]
  • 1972年,《伯特蘭·羅素》[13]
  • 1973年,《哲學的中心問題》[14]
  • 1977年,《我生命的一部分》[15]
  • 1979年,《回復》[16]
  • 1980年,《休姆》[17]
  • 1982年,《二十世紀裡的哲學》[18]
  • 1984年,《自由與倫理及其他論文》[19]
  • 1984年,《我生命中的更多部分》[20]
  • 1986年,《路德維希·維特根施坦》[21]

外部連結

注釋與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