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愛米莉·巴爾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爱米莉·巴尔奇
Remove ads

艾米莉·格林·巴爾奇(英語:Emily Greene Balch,1867年1月8日—1961年1月9日)是一位美國學者作家和平主義者。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快速預覽 愛米莉·巴爾奇, 性別 ...

生平

愛米莉·巴爾奇出生於1867年1月8日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牙買加普賴恩的一個顯赫的清教徒家庭。她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律師,曾擔任美國參議員查爾斯·索姆奈的秘書。巴爾奇於1889年畢業於布林莫爾學院,她廣泛閱讀古典著作和語言,並專注於經濟學研究。她在巴黎進行研究生學習,並將研究成果出版為《法國對窮人的公共救助》(1893)。她曾在波士頓從事社會救助工作,隨後決定走上學術道路。此後,她又先後在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柏林大學深造。[1][2]

職業生涯

愛米莉·巴爾奇自1896年起在衛斯理學院任教,她的研究重點是移民、消費以及女性在經濟中的角色。1913年,在政治經濟學家凱薩琳·科曼英語Katharine Coman辭職後,她被任命為經濟學教授。同年,她由副教授晉升為政治經濟學與政治社會學教授。

她曾參與多個州級委員會的工作,包括第一個制定女性最低工資標準的委員會。她還是婦女工會聯盟英語Women's Trade Union League的領導者之一,該組織支持加入工會的女性勞動者。1910年,她出版了一部重要的社會學著作《我們的斯拉夫同胞》。

作為長期的和平主義者,她參加了亨利·福特的「國際調解委員會」。美國參加一戰後,她積極反對徵兵制與間諜法,並維護拒服兵役者的公民自由。她還與簡·亞當斯在「婦女和平獎英語Woman's Peace Party」和其他眾多組織中密切合作。

巴爾奇在寫給的衛斯理學院院長信中,她提出應當遵循「耶穌之道」。她認為美國的經濟體系「遠未符合我們所宣稱信奉的耶穌原則」。1919年,衛斯理學院解聘了她。此後,鮑爾奇曾擔任《國家》雜誌的編輯。

1921年,她由一神論者改信貴格會。她曾說:「宗教在我看來是人生最有趣的事物之一,它既充滿困惑,又豐富而激動人心……宗教體驗與思想同樣需要陽光與交流,而這在我看來往往過於缺乏……最好的貴格會禮拜為這種交流提供了機會,而不至於流於褻瀆。」

巴爾奇的重要成就其實才剛剛開始。1919年,她在「國際婦女代表大會」中發揮了核心作用。該組織隨後改名為「國際婦女和平與自由聯盟」,並在日內瓦設立總部。她受聘為該聯盟首任國際秘書兼司庫,負責組織事務。她推動創辦了和平教育暑期學校,並在50多個國家建立了分會。她還與新成立的國際聯盟合作,涉足毒品管制、航空、難民和裁軍等事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支持同盟國,並未批評戰爭本身,但仍然堅持維護拒服兵役者的權利。

Remove ads

諾貝爾獎

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小約翰·蘭德爾英語John Herman Randall Jr.與其妻子、美國分會「國際婦女和平與自由聯盟」領導人梅賽德斯·蘭德爾,發起了一項提名巴爾奇角逐諾貝爾和平獎的運動。這一運動得到了五個美國組織的支持,它們共同成立了「艾米莉·格林·巴爾奇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委員會」。這五個組織分別是國際婦女和平與自由聯盟、全國定居點聯合會、美國婦女工會聯盟、美國全國婦女委員會以及全美有色人種協進會。[3]

1946年,巴爾奇因在國際婦女和平與自由聯盟的工作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將自己所得的獎金部分全部捐贈給該聯盟。在獲獎演講中,她強調了民族主義問題以及為實現國際和平所做的努力。[3]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