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芙蓉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芙蓉蛋(英語:Egg foo young)是一道中國粵菜,以叉燒、火腿、蝦仁、芽菜、韭菜、洋蔥等配料混以雞蛋煎製而成。這道菜式傳到美國後,變成類似西式蛋餅的食品。
命名和起源
芙蓉蛋起源於廣東省、還有其他南部沿海省份[1]。芙蓉蛋的古代食譜難以考究,但相傳是清朝時代翰林院編修官朱善祥在雲南任主考官時,在當地餐館吃到這道菜,而其鮮味軟滑的質感讓他想起盛放的「白芙蓉花」,菜式因而命名[2][3]。而對於芙蓉蛋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緒13年(公元1887年)成書的《美味求真》,當中記載許多芙蓉菜式(這裏的「芙蓉」直指煎雞蛋),包括:芙蓉肉、芙蓉蟹、芙蓉蝦、芙蓉豆腐、芙蓉魚翅。[4]
食譜
芙蓉蛋的各種製法和炒法均有不同[4]。最普遍的食譜是,先準備材料:雞蛋、叉燒、蝦仁、豆芽、韭黃(生長過程中沒有接觸陽光的韭菜[5][6]),調味料使用胡椒粉和鹽,還需要一些生粉[2][7]。先把蝦仁和芽菜放入鍋中用水煲滾,芽菜稍後撈起備用。之後把叉燒、韭黃絲倒入鍋中用水煲滾半分鐘,之後全數撈起備用。然後加油熱鍋,把所有配料和蛋液倒入鍋中,翻煎兩面。最後,可以加配白飯和豉油一起食用。[2][7]
在1942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飲食作家M·F·K·費希爾在其著作《狼的煮法》(How to Cook a Wolf)中編寫了一道名叫「基本芙蓉」的菜譜,該版本使用豬油、洋蔥、西芹、青椒和蘑菇作為配料。打勻後的雞蛋液放入西芹、青椒和蘑菇粒;之後先把洋蔥用豬油煎至金黃,倒入蛋液,翻煎兩面至金黃,之後上碟切成數塊享用。費希爾還補充道,可以加入蝦仁、白飯、炸杏仁碎來煎雞蛋。[4]
在美國的發展
從1850年代開始,加利福尼亞淘金潮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其中包括許多來自廣州的華人移民。有些華人移民在當地經營中餐館,令到中餐逐漸傳入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成為同盟國,使到中餐在美國更受歡迎,芙蓉蛋也在此時傳入美國[8]。在當地,芙蓉蛋變成類似西式蛋餅的餐點,並且通常配有或者覆蓋著大量的棕色的肉汁[8];但有些餐館的肉汁調配不當,導致芙蓉蛋在當地被視為一道「名聲不佳」的中菜[1]。
參見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