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花朝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花朝節,又稱花神節,或稱作百花生日,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其時間在各朝代地區不同,中國早期以農曆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為花朝節。清代以後則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與南北氣候不同有關。西南原住民族則以二月初二為花朝節。花朝節的風俗各地也有所不同,有種花、賞花等。
歷史
花朝節具體的形成年份不明、其起源亦有泛靈論產生的植物崇拜思想、踏春遊賞風俗等多種說法,[1]但「花朝」一詞在南北朝時代的文學作品中即有出現,原意為百花盛開的早晨,用以代指美好的時光與事物[2]。
![]() |
花朝月夜動春心 誰忍相思不相見 |
![]() |
唐代以來,隨著花卉業的進一步發展,賞花風俗開始盛行,但直到宋朝才開始形成節日,其時間因各種花的花期而異,並未成為固定的節日,南宋末年,「花朝」一詞開始大量出現於詩文中,吳自牧《夢粱錄》、[4]孟元老《東京夢華錄》[5]等筆記中均有提及花朝節及其景況。

至元朝時期,花朝節也被稱為「踏青節」,在史書及地方志中也多被提及,明代更成為國定假日,[6]還增加了祭祀花神等文化習俗,各地也開始興建花神廟,並有花農、花匠前來祭祀,以求百花盛開、花市興隆,花神與花朝節開始出現交集。[2]馬中錫《宣府志》亦載:「花朝節,城中婦女剪彩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在此節日期間,人們結伴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或"護花"。但在清朝以降,因小冰期帶來的氣溫降低以及國內的政治動亂,花朝節的風俗逐漸衰落,[7]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花朝節更因為被視為封建迷信行為而遭到禁止,趨於消亡。[8][2]進入21世紀後,花朝節則隨著漢服運動等社會文化運動的興起而受到重視,在中國大陸都市的漢族青年中開始再度流行。[9]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