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芷江受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芷江受降,也稱芷江洽降,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5年8月21日下午4時於湖南芷江(城東七里橋村磨溪口)機場,標誌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戰鬥結束的儀式蔣介石原定於江西玉山機場受降,因大雨沖刷跑道改於芷江受降[1][2]。 當時選在芷江受降,主要原因是芷江建有當時遠東第二大軍用機場——芷江機場,是保衛重慶之軍事重鎮,同時也是湘西會戰之戰略總部[2]

背景

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戰鬥最多、最慘烈的主戰場之一;侵華日軍動用總兵力35%夾擊湖南,而中華民國國軍總兵力四分之一集中在湖南抵抗,中日雙方在長沙、常德衡陽、湘西進行了4次大規模絞殺戰[2]

根據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蕭毅肅之子的說法,當時陳誠建議把中國分為北平、南京、廣州三個區來受降,蕭毅肅向總司令何應欽將軍建議,中國戰區只有一個日本指揮官岡村寧次,他該向誰投降?當時同時芷江既是前方的後方,又是後方的前方,在此受降最適宜。蔣中正最後採納了其建議,陸軍總部一部分人員開始到達芷江準備受降[3]

根據政府檔案紀錄,1945年8月15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致電駐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要求岡村派代表至玉山接受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命令,17日收到岡村寧次覆電表示將派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等人於18日等侯指示再到玉山,當天蔣再電岡村表示玉山機場因天雨無法使用改為湖南芷江機場,時間另行通知,18日蔣中正致電岡村寧次,要求今井武夫等人須於21日攜帶駐中國、臺灣、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內所有日軍戰鬥序列、兵力位置及指揮區分系統等表冊到達芷江[4]:1-3[5]

Remove ads

受降經過

1945年8月21日,一架日軍三菱百式運輸機日語一〇〇式輸送機在一隊中國空軍P-51戰鬥機「押送」下,載著日軍代表到芷江。[2]日軍中國派遣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少將、參謀橋島芳雄中佐和第13飛行師團參謀前川國雄少佐、翻譯木村辰男,在芷江面見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蕭毅肅、副參謀長冷欣以及中國戰區美軍作戰司令部參謀長柏德諾[2],對於蔣中正8月18日的各地兵力配置圖要求,今井武夫表示臺灣和越南不屬中國派遺軍指揮,無法提供,命機師拿出駐華兵力配置圖[6][5]。中方宣讀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致岡村寧次的中字第一號備忘錄,說明何應欽奉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之命接受中華民國(東三省除外)、臺灣、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的日軍投降等事項,附上中國戰區16個受降區中15位受降主官分配表[6][7][3],要求今井轉交岡村,今井在接受備忘錄證書上簽名蓋章[6],表明會配合國軍在南京設立國軍前進指揮所。[8]

Remove ads

紀念

民國35年(公元1946年),在受降地點芷江七里橋建有芷江受降紀念坊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