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苯唑西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苯唑西林
Remove ads

苯唑西林(英語:Oxacillin)是由必成公司研發的一種青黴素類窄譜β-內醯胺抗生素[1]。它於1960年獲得專利,並於1962年批准用於醫療用途。[2]

快速預覽 臨床資料, 商品名(英語:Drug nomenclature) ...
Remove ads

應用

苯唑西林是一種抗青黴素酶的β-內醯胺類藥物,它與甲氧西林類似,在臨床應用中已取代甲氧西林。其他相關藥物是萘夫西林,氯唑西林,雙氯西林和氟氯西林。由於它對青黴素酶(例如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酶)具有抗性,因此在美國臨床上廣泛用於治療耐青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然而,隨著苯唑西林和甲氧西林的引入和廣泛使用,耐甲氧西林和耐苯唑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 ORSA)的菌株在世界範圍內變得越來越普遍。 MRSA / ORSA使用萬古黴素治療。

禁忌

對青黴素類抗生素家族的任一藥物都有過敏反應的個體都禁用苯唑西林[3]。已經報道了服用苯唑西林個體具有交叉過敏性,當給予頭孢菌素頭孢黴素時,經歷了先前苯唑西林的超敏反應。

不良反應

通常報道的與苯唑西林相關的副作用包括皮疹,腹瀉,噁心,嘔吐,血尿,粒細胞缺乏症,嗜酸粒細胞增多症,白血球減少症,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肝毒性,急性間質性腎炎和發燒。據報道,大劑量的苯唑西林會引起腎,肝和神經系統毒性。苯均西林類藥物的所有成員共同使用苯唑西林可能引起急性或遲發性超敏反應。作為注射劑使用,苯唑西林可引起注射部位反應,其可以以發紅,腫脹和瘙癢為特徵[3]

藥理學

苯唑西林通過其β-內醯胺環與青黴素結合蛋白共價結合,青黴素結合蛋白是參與細菌細胞壁合成的酶。這種結合相互作用干擾轉肽反應並抑制肽聚糖的合成,肽聚糖是細胞壁的主要成分。通過破壞細菌細胞壁的完整性,苯唑西林和其他青黴素通過細胞自溶殺死活躍生長的細菌[4]

化學

與青黴素家族的其他成員一樣,苯唑西林的化學結構特徵在於具有與氨基連接的6-氨基青黴烷酸核。 6-氨基青黴烷酸核由連接在β-內醯胺環上的噻唑烷環組成,β-內醯胺環是負責青黴素家族抗菌活性的活性部分。苯唑西林上存在的取代基被認為賦予耐細菌β-內醯胺酶降解的原因[4]

研發史

苯唑西林是甲氧西林的衍生物,最初是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合成的,作為必成公司Peter Doyle和John Naylor領導,與Bristol-Myers合作的研究計劃一部分。合成了異惡唑基青黴素家族的成員,其中包括氯唑西林,雙氯西林和苯唑西林,以對抗青黴素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率增加[1]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