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怡和紗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怡和紗廠(英語:Ewo Cotton Spinning and Weaving Co., Ltd.)[1]又稱英商怡和紗廠,是怡和洋行曾在現今上海市楊浦區楊樹浦路創辦的紗廠。1921年後,紗廠又分為老怡和紗廠新怡和紗廠,現今成為英商怡和紗廠舊址,主要由大工場、廢紡車間、空壓站、倉庫、英國大班住宅等建築組成。[2]

老怡和紗廠

老怡和紗廠位於楊樹浦路670號,旁邊就是楊樹浦水廠。1896年,英商怡和洋行創建怡和紗廠,馬海洋行(Moorhead & Halse)、思九生洋行(Stewardson & Spence)、慎昌洋行(Andersen Meyer & co.,Ltd)參與設計,[2]這是上海開埠後外商在滬開設最早的紗廠。[3]1897年5月開工生產。當時紗廠生產蘭龍牌棉紗。1921年與楊樹浦紗廠及公益紗廠組成怡和紗廠股份有限公司,工廠由怡和紗廠股份有限公司管轄。[4]>[5]

怡和紗廠也是上海工人運動的場所之一,怡和紗廠一度建立了自己的工人糾察隊。陳賡的妻子王根英曾是怡和紗廠的工會領導人之一[6]五卅運動期間參與領導紗廠工人罷工。[7]惲代英也是在怡和紗廠被捕。 [8]怡和沙廠也是夏衍包身工》故事的發生地。[9]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怡和紗廠受日本監管,工人被解僱,大部分機器拆至日軍管轄的工廠。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紗廠由國民政府經濟部接管。英商向日本政府索賠400萬英鎊,並從原日商工廠尋回2萬餘枚棉紡錠,紗廠於1946年11月陸續復工。[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怡和洋行首先拍賣公益紗廠,其他兩廠於1954年1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收購,並更名為上海裕華棉毛麻紡織廠,分東(新怡和紗廠)、西(老怡和紗廠)兩廠生產。[2]1959年4月改名上海裕華毛紡織廠。1966年10月,改名為上海第五毛紡織廠[10]

文革開始後,生產受衝擊,管理停頓,導致1970年前後連續17個月未完成生產計劃。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上海第五毛紡織廠恢復質量、經濟、能源三項管理制度。[10]

1999年,該地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築。2004年,被公布為上海市楊浦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當年,楊樹浦路670號劃入上海市自來水市北有限公司,之後隸屬於上海城投水務集團。2021年,老怡和紗廠門前被公布為紅色革命遺址,名為惲代英烈士被捕處。同年楊樹浦路670號啟動修繕工程,[8]2023年2月8日正式開工。[11]

Remove ads

新怡和紗廠

新怡和紗廠位於楊樹浦路1056號,最初是20世紀初華商創辦的絞花局,1915年被怡和洋行收購,改稱楊樹浦紗廠。1921年改屬怡和紗廠股份有限公司,楊樹浦紗廠名稱不再使用。為區別於1896年所建的怡和紗廠,該紗廠俗稱新怡和紗廠,原來的怡和紗廠又被稱為老怡和紗廠[2]

1941年太平洋戰爭後,英國大班被日軍關進集中營,新怡和紗廠被日方接收,紗廠改為修造武器的兵工廠。1945年日本投降後,新怡和的棉紡、麻紡相繼重新開工,但生產規模相較於戰前大為縮小。[10]

1954年1月,華東紡織管理局接管新老怡和紗廠,名稱更名為「上海裕華棉毛麻紡織廠」。1964年5月,原新怡和廠脫離上海裕華毛紡織廠並改名為上海毛條廠,1966年8月改稱上海第一毛條廠[2][10]

新怡和紗廠其他建築現今都已拆除,僅留下楊樹浦紗廠大班住宅英商新怡和紗廠大班住宅[12],為英式建築,建於1920年前後[5],大班住宅一樓被改造成一家名為怡和1915的咖啡館。[13]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