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范師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范師道(1005年—1063年),字貫之,蘇州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侍御史。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子侄[1][2]。終年五十九歲[3],葬於天平山[4]。著有《垂拱元龜會要詳節》四十卷[5]、《節國朝會要》十二卷[6]、奏議二十卷及文集五十卷[7]。生前居住在承天寺前,稱為豸冠坊[8]。有兩子范世京及范世亮,皆為進士[9]。
生平
天聖年間
范師道為宋仁宗趙禎天聖八年(即公元1030年)進士。曾任撫州判官及廣德縣知縣,施政有成績,縣內有一間張王廟,每有祭祀都會殺牛數千,但范師道禁絕此事。右正言孫甫推薦為許州通判[10][11]。
皇祐年間
當時宰相賈昌朝上議設置五個輔郡,內設京畿轉運使及提點刑獄,稱之為「拱輔京師」,而論證者更謂宦官廣納親信為官及從兵,打算謀取京畿財賦,所以有需要設置輔郡。但范師道力陳不是,才逐漸恢復舊製。另范師道又上奏希望將貢舉改定為三年,因原本的四年令學生等得太久才有一次考試的機會[12]。
到劉沆為宰相時,趙禎寵妃溫成皇后張氏身故,禮官商議將溫成皇后埋葬地稱為「陵」,范師道數次抗爭認為「陵」只可用作天子埋葬之地,此事范師道的表現惹來劉沆對其極度不滿,劉沆利用「台官滿二年當補外」的藉口在很短時間內就將范師道貶為常州知州,范師道原屬的御史府雖然用盡言語為其抱不平但都不果,而范師道之名跡亦越來越得到天下人知道。及後曾調任廣東路轉運使,之後又再調往兩浙。未幾任起居舍人、諫院同知[13][14]。
皇祐五年,范師道在調往兩浙其間,其子范世京考獲進士,被調往應天府柘城縣任主簿及和州歷陽縣任縣令 ,范師道急切走向范世京,說:「我和家人相聚時間少,侍奉天子日子多,還怎能忍受多年失去子女早晚問安?」[15]
至和年間
嘉祐年間
嘉祐四年(即公元1059年)六月,以時任宰相富弼為首的群臣連續五次上表請求為趙禎加上「大仁至治」的尊號,並謂在康定之前趙禎每三歲亦會如此,唯獨范師道及知制誥劉敞力諫,認為此舉對於治國並無益處,尊號亦非一直存在,而趙禎亦不接受徽號已經二十年,並且有損趙禎謙尊之德,最終趙禎都沒有批准[18][19]。
同月,自從溫成皇后死後,後宮得幸者有十人,稱之為十閤,其中有周氏、董氏及溫成皇后之妹。而周氏及董氏都為趙禎生下公主而進升官職,以致其他諸閤都希望有所遷改,趙禎亦因此發出詔書令中書出朝廷封官授爵的敕書,但中書認為自己並無資格及奏請趙禎希望將此事作罷。後宮並未因而放棄,不斷作出要求,趙禎後來親手寫出詔書希望平息事件,唯獨溫成之妹固辭不受,因此范師道上疏道出此事的不良後果,奏請取消不按常規經中書等省議定而由宮內直接發出詔令[20][21][22]。
嘉祐五年(即公元1060年)正月,有一顆大星墜落西南,火光點亮大地及響聲如雷,有占卜的人認為是天狗。范師道就進言趙禎,天狗下墜乃破軍殺將,應當選擇將帥訓練士兵。趙禎因而下詔為此作出準備[23][24][25]。
趙禎一直都滿意范師道表現,到其晚年,因國家一遍太平,所以就算范師道有時說話過分,趙禎每每都會寬容對待。之後改任兵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及都水監通判[26][27]。
到同年八月,殿中侍御史呂誨進言對升遷觀文殿學士、吏部侍郎程戡為宣徽南院使及延州判官有意見,范師道等也相繼論列,另外范師道與諫官及御史數次上奏力陳樞密副使陳升之不是,之後陳升之被罷免,雖然趙禎都接納其請奏,但到嘉祐六年(即公元1061年)四月,范師道也被調往福州任知州,同時在知諫院被調的還有往任知州的還有唐介、趙抃、呂誨及王陶[28][29][30][31]。
但很快,到嘉祐七年(即公元1062年)三月,王陶及范師道被召回知諫院,而范師道更被召任鹽鐵副使,但唐介、趙抃及呂誨不獲召回[32][33][34]。
Remove ads
為人
范師道第一次見當時皇帝趙禎,就立即陳請皇帝選擇一位有賢能的宰相用以長遠幫助皇帝,及選擇宗室裡面有能賢者養在宮中用以作出預備,不久又上奏二府與皇帝身邊侍從的不法事,另外奏請取消推恩令,皇帝很多時候都會接納他的進言[37][38]。
范師道長處為遇事不屈,輔佐皇帝晝夜思想,是一個稱職者[39]。
另外范師道出入知諫院九年,朝廷之事,他知道的定必發言,及定必有所行動,令到當時很多國家之急務及德政如百姓所願而實行[40][41]。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