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茄拔天后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茄拔天后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善化區,主祀天上聖母[2][3]。該廟媽祖神像據說是直接自湄州迎請而來,每四年在媽祖誕辰前會前往鹿耳門請水[2][4][3]。
該廟廟埕有一古井,於2010年7月30日公告為歷史建築[5]。
沿革
根據〈茄拔天后宮沿革〉碑的說法,天后宮的媽祖神像是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一位名叫「曾順」的人從湄洲迎請而來[1][2][3]。他隨鄭軍來臺之後,輾轉來到茄拔這個地方定居,後來建草茅廟宇供奉[註 1][1][2][3]。到了明永曆廿四年(1670年)十月,居民曾順、曾快觀提議修建廟宇,將之改成磚造建築,且為坐東朝西[1][2][3]。而後該碑記載茄拔天后在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因廟宇破舊不堪,遂由居民曾武烈、林語都呼籲重建,且廟宇坐向改成坐東朝西[1][2][3]。
而《臺南州祠廟名鑑》的記載則是該廟媽祖是200年前[註 2]由湄洲請來,而後在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建廟[4][2]。

根據〈茄拔天后宮沿革〉碑之後的記載,該廟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龍寶城、林建、王江、林語都、曾定觀等人發起重修[1][2][3]。道光三年(1823年)則由劉爾遐、王佛、林從、林頭、劉名顯、林道、王標、林讚、劉天賞、胡光山等人重修[1][2][3]。
而在日治時期,該廟曾在昭和年間重修,於昭和八年(1933年)留下了〈重修茄拔庄天后宮捐金芳名碑記〉一碑[1][2][3]。
二次大戰後,茄拔天后宮在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再次重修,之後在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再次重修[1][2][3]。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於廟埕立延平郡王鄭成功紀念碑與鄭成功雕像[3]。雕像與紀念碑原本位在古井的位置上,到了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左右廟方欲興建廁所,經指示後在廟埕右側興建,並將雕像與紀念碑向右移動五公尺,使得古井再現[6]。
建築配置
正殿壁畫
- 南極星輝
- 麻姑獻壽
獲贈匾額
- 神靈廣被
- 後恩浩蕩
- 母德敷天
- 護國佑民
- 廣佈法雲
- 慈航濟世
- 神德配天
- 慈雲普蔭
宗教活動


茄拔天后宮的祭祀圈主要就是茄拔地區(善化區嘉南里、嘉北里)一帶,約有上千戶[2]。該廟有著定期到臺南市安南區的鹿耳門請水的習俗[2]。
據說為感念先民於鹿耳門登陸之事茄拔天后宮有到鹿耳門遙祭湄洲,請水回宮的習俗[2]。早年是三年一科,步行前往,後來因為社會形態改變,改成四年一次車行前往,之後又增加「調兵」儀式,回程時順便遶境[2]。
Remove ads
茄拔天后宮的交陪除了請水過程中會拜訪的廟宇外,尚有山上天后宮[2]。山上天后宮的「大媽」分香自茄拔天后宮,原本雙方交情很好,但據說在某次香科因陣頭之事鬧得不愉快,後來山上天后宮蓋牌樓時僅書「玉二聖母」之名號,使得茄拔天后宮感到不受尊重而中斷交誼[2]。後來某次茄拔天后宮要出香,山上天后宮剛好更換主委,表明要讓山上天后宮大媽回「娘家」,雙方才言和恢復交誼[2]。
傳說
茄拔天后宮原本坐東朝西,之所以改變成現在的坐西朝東,據說是媽祖遙望故鄉,思鄉情切,結果影響到居民,使得居民情緒不定,使得其他地方的人覺得「茄拔人很兇」,所以才將天后宮轉向[3][2]。
據說在1958年的重修工程中,有個工人聽說媽祖神像是軟身神像,好奇翻動媽祖衣服查看,回家後就病倒多時,後來這名工人心想可能是自己冒犯了媽祖之故,便到茄拔天后宮祈求原諒,之後便病癒[3]。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