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草地鷚

鹡鸰科鹨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草地鹨
Remove ads

草地鷚學名Anthus pratensis)為鶺鴒科鷚屬鳥類。主要繁殖於古北界的大部分地區,從東南格陵蘭和冰島向東延伸至俄羅斯的烏拉山以東地區,向南至法國中部和羅馬尼亞;在高加索山脈也有一個孤立的種群分佈。大部分地區的草地鷚屬於候鳥,冬季遷徙至南歐、北非和西南亞,但在西歐則為留鳥,儘管即便在這裡,許多鳥類在冬季仍會遷移至海岸或低地。[2][3]

快速預覽 草地鷚, 科學分類 ...
Thumb
Anthus pratensis
Remove ads

分類

草地鷚由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於1758年在其《自然系統自然系統》中首次進行物種描述,並命名為Alauda pratensis[4]模式產地位於瑞典。[5]草地鷚現為德國博物學家約翰·馬托伊斯·貝希斯坦於1805年引入的鷚屬(Anthus)模式種[6][7][8]該物種為單型種,不分亞種[7]

屬名Anthus來自拉丁語,是老普林尼提到的一種草原小鳥的名稱,而種名pratensis意指「草地的」,源自拉丁語pratum,即「草地」。[9]「pipit」(鷚)這個名稱最早由托馬斯·佩南特於1768年記錄,為擬聲詞,來源於此物種的叫聲。[10]古老但已不再使用的俗名包括「chit lark」、「peet lark」、「tit lark」和「titling」,這些名稱是因為其體型小,且與雲雀有表面上的相似性。[10]

描述

這是一種分佈廣泛且經常數量豐富的小型,長約14.5—15 cm(512—6英寸),重約15—22 g(0.53—0.78 oz)。地面上的草地鷚外觀平淡無奇,主要為棕色,上部有較深的條紋,下部為黃褐色,尾巴為棕色,邊緣有窄窄的白色邊線。它的喙細長,腿呈淡粉黃色,後爪特別長,超過其他後趾的長度。叫聲為輕弱的tsi-tsi。簡單且重複的歌聲通常在短距離飛行時發出。[2][3]繁殖於愛爾蘭蘇格蘭西部的草地鷚顏色稍深,通常被認為是亞種A. p. whistleri,但與指名亞種A. p. pratensis有連續變異。[2][3]

它與赤喉鷚A. cervinus相似,赤喉鷚有更多條紋,且(僅在夏季)喉部呈橙紅色;也與樹鷚A. trivialis相似,後者體型略大,條紋較少,臉部標記較為明顯,且後爪較短。草地鷚的歌聲在結尾處加速,而樹鷚則減速。[2][3]

分佈與棲地

分布於前蘇聯、格陵蘭、冰島、法羅群島、不列顛群島、法國、義大利、南斯拉夫以及中國大陸新疆等地,主要生活於山地近水的草地、沼澤、灌木叢及林緣。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1]

草地鷚主要棲息於開闊的地區,無論是未開墾的還是低強度農業區,如牧場、沼澤和荒原,但在少數情況下也會出現在耕地中。冬季,草地鷚還會利用鹽沼,有時也出現在開闊的林地中。它是一種相當地棲的鷚類,一般在地面上覓食,但會利用灌木叢、籬笆線或電線等高處作為觀察掠食者的瞭望點。[2][3][11]

草地鷚的總體估計種群為1,200萬對。該物種在其分佈範圍的北部非常豐富,通常是英國大多數高地地區最常見的繁殖鳥類,但在南部較少見。繁殖密度從北歐斯堪地那維亞的80 pairs/km2(210 pairs/sq mi),到繁殖範圍南部的草地5—20 pairs/km2(13—52 pairs/sq mi),僅在耕地中為1/km2(2.6/sq mi)。[3][11]在其主要分佈範圍以南的山區,如西班牙義大利巴爾幹北部,也記錄到一些孤立的繁殖對。[2]在過去17年中,該種群數量普遍下降,最明顯的是法國農田中的下降幅度達68%。[12]

行為

繁殖

巢築於地面,隱藏在茂密的植被中,每窩產下2至7枚卵(通常為3至5枚);卵在11至15天後孵化,雛鳥在孵化後10至14天離巢。每年通常撫育兩窩幼鳥。該物種是杜鵑的重要巢主之一,也是灰背隼灰澤鵟的重要獵物。[2][3]

食物與覓食

其食物主要是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大多數食物小於5 mm(316英寸)。冬季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燈心草科的種子以及石南烏飯果的漿果為食。[2][3]

亞種

  • 草地鷚指名亞種學名Anthus pratensis pratensis)。分布於前蘇聯、格陵蘭、法羅群島、不列顛群島、法國、義大利、南斯拉夫、北非以及中國大陸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13]

圖庫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