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荷蘭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荷蘭病(英語:Dutch disease、荷蘭語:Hollandse ziekte)是一個和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術語。是指由於出口自然資源,導致貨幣匯率上升,因而工業出口減少、國內製造業衰退的現象。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12月15日) |
在經濟學中,荷蘭病是特定行業(如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的增長與其他行業(如製造業或農業)經濟發展的下滑之間有明顯的因果關係。推定機制是,由於行業的增長(或外援的流入)增加收入,與其他國家的貨幣相比(匯率以某國貨幣/其他國貨幣的形式顯示),某國家的貨幣變得更強(升值)。這導致某國家其他行業出口為得到其他國家購買變得更昂貴,而進口(購買其他國家的)更低廉,如果不進行政策干預,某國家的這些行業(主要是製造業)的競爭力會被降低。
雖然它最常指的是自然資源的發現,但也可以指「導致其他國家的貨幣大量流入的任何發展,包括自然資源價格急劇上漲,外援和外國直接投資」。[1]此術語在1977年由《經濟學人》創造,描述荷蘭在1959年發現大格羅寧根天然氣田後,製造業的衰落。[2]

Remove ads
歷史
在1973年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歐洲天然氣出口大國荷蘭由於能源價格高漲而從天然氣出口中獲得大量收入,這些收入大大提高了國家社會福利程度。然而,荷蘭獲得了過度富裕的生活,隨著天然氣出口的增加,本國貨幣荷蘭盾的匯率也隨之上升,勞動者薪水也同時上漲,導致生產成本大幅攀升,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急速下滑,工人失業造成經濟惡化。伴隨著經濟惡化,由於經濟增長時期大幅提高的社會保障體系負擔對政府財政產生了巨大壓力,財政赤字也隨之急速增加。
當時由柯克首相領導的政府,呼籲各界能夠共體時艱以應經濟問題,於是下令三年內勞方不得要求加薪,相反的資方做出的承諾是三年內不得裁員,最後經濟也開始復甦,多數國家為之頭疼的社會福利問題,也只有荷蘭找出解決之道。「荷蘭病」的經典模型是由W. Max Corden和Peter Neary在1982年給出的。兩位作者將一國的經濟分為三個部門,即可貿易的製造業部門、可貿易的資源出口部門和不可貿易的部門(主要是一國內部的建築業零售貿易和服務業部門)。
Remove ads
後果
假設該國經濟起初處於充分就業狀態,如果突然發現了某種自然資源或者自然資源的價格意外上升將導致兩方面的後果:一是勞動和資本轉向資源出口部門,則可貿易的製造業部門現在不得不花費更大的代價來吸引勞動力,製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首先打擊製造業的競爭力。同時,由於出口自然資源帶來外匯收入的增加使得本幣升值,再次打擊了製造業的出口競爭力。這被稱為資源轉移效應。在資源轉移效應的影響下,製造業和服務業同時衰落下去。二是自然資源出口帶來的收入增加會增加對製造業和不可貿易的部門的產品的需求。但這時對製造業產品的需求的增加卻是通過進口國外同類價格相對更便宜的製成品來滿足的,這對本國的製造業來說又是一個災難。
不過,對不可貿易的部門的產品的需求增加無法通過進口來滿足,我們會發現一段時間後本國的服務業會重新繁榮。這被稱為支出效應。儘管這種病症一般是與一種自然資源的發現聯繫在一起,但它可能因以下任何一種造成外匯大量流入的事件誘發,其中包括自然資源價格的急劇上升,外國援助和外國直接投資等。「荷蘭病」可能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適用於所有「享受」初級產品出口急劇增加的國家。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