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荷蘭紅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荷蘭紅屋(英語:The Stadthuys)是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首府馬六甲市的一棟歷史建築物,是東南亞最古老的荷蘭建築物,通常也被稱紅屋廣場(Red Square)。[2][3]荷蘭紅屋以其紅色的外牆和附近的紅色鐘塔而聞名,它由荷蘭人於1650年建造,曾作為荷蘭總督和副總督的辦公室。


19世紀時,馬六甲曾由大英帝國管治。1825年4月19日,住在該州的傳教士收到J. Humprey、J. W. Overee和A. W. Baumgarten署名的來信,呼籲在馬六甲建立一個英語教育機構。1826年12月7日,傳教士在荷蘭紅屋附近開設了馬六甲免費學校(Malacca Free School) 。1871年,英國政府接管了這所學校,最終將其更名為馬六甲中學,並於1931年遷至現在的陳觀成路。[4]
荷蘭紅屋位於基督堂旁邊,被認為是東南亞現存最古老的荷蘭歷史建築,現在是馬六甲歷史博物館、人種博物館及文學博物館的所在地。博物館裡陳列著馬六甲歷史上的傳統服飾和手工藝品,是馬六甲首屈一指的博物館。[5]
Remove ads
歷史
荷蘭紅屋於1650年由荷蘭人建造,位於葡萄牙殖民時期的舊城堡遺址上,建成於1660年 :contentReference[oaicite:2]{index=2}。它最初作為荷蘭總督及副總督的辦公及官邸使用。19世紀荷蘭將馬六甲割讓給英國後,該建築仍作為行政用途,包括作為國庫、郵政局及官員公寓;直至1980年,才停用行政功能,並於1982年改建為歷史與民族學博物館。
建築特色
荷蘭紅屋為典型的荷蘭殖民地式建築,牆體厚重,門窗裝有百葉,木門配以鐵質鉸鏈,並具有三角山牆與圓拱窗等歐陸特色。建築外牆在19世紀期間被漆成鮮艷紅色,與廣場的紅鐘樓相呼應,故素有「紅屋」之稱。
功能演變與現狀
荷蘭紅屋自建成以來歷代殖民政權持續使用,歷時約300年。1980年停止作為行政使用,隨後改建為馬六甲州歷史與民族學博物館,館內展示從15世紀馬六甲蘇丹時代至馬來西亞獨立前後的人文器物、服飾、武器、文獻、郵票、貨幣等。
地理位置與周邊設施
荷蘭紅屋位於馬六甲市舊城核心區,毗鄰著名的基督堂(Christ Church)、鐘樓(Red Clock Tower)及荷蘭廣場等歷史景點,並靠近著名的陳舖街(Jonker Street)。
可遊覽性
現為博物館,可購票進入。周末亦有導覽服務;外部廣場區域為公眾開放,適合攝影和觀光活動。交通方式以步行、三輪車、巴士或計程車為主。
參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