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莫須有

中古漢語的口語,現常指代「被誣陷的(冤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莫須有南宋時期近代漢語的口語,「莫」是副詞,表示「毋」、「不」,否定的意思[2],至於「須」在宋代官話為「要」之意[3];莫須有,意即為「不必要有」。以秦檜誣害岳飛之詞「其事體莫須有」而聞名,當時南宋作《中興龜鑑》的何俌與朱熹談岳飛冤獄有言:「莫須有三字,強以傅會,欲加之罪,其無辭乎!」[4]於今漸成成語,常說「莫須有的罪名」,即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之意。秦檜當時使用該詞的具體語義,史學界對莫須有使用之推測大可分為:「或許有」「難道沒有?」「理應有」或「不必有」。

南宋劉松年所作的「中興四將」圖(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全身立像)。岳飛為左起第二個。[1]

典故

Thumb
秦檜畫像

紹興和議之後,宰相秦檜唆使其同黨万俟卨[a]宋高宗呈上一道捏造岳飛抗金時擁兵不救、放棄陣地等許多「罪名」的奏摺。此後秦檜再收買張俊王貴、王俊去誣告岳飛兒子岳雲曾寫信給張憲,欲與之共同發動兵變

紹興十一年九月,張憲被捕入獄;十月岳飛、岳雲兩父子也入獄。已經辭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將韓世忠忍不住,去問秦檜岳飛何罪,秦檜答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6]是年十二月,岳飛死,年三十九。[7]

考證

「莫須」二字具體意義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主張

  • 清代的《資治通鑑後編》謄為「必須有」,[8]朱彝尊亦同意此說,然與上下文及韓世忠的反應不符合,之後以其為基礎之《續資治通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仍採用「莫須有」。[9]
  • 呂叔湘引用俞正燮癸巳存稿》標點做「莫,須有」的說法[10],解釋為「或許有」,「世忠截其語而合之,以詆檜之妄。」
  • 俞正燮癸巳存稿》認為當做「莫,須有」,即「該事實目前沒有證據,但是會有的」。
  • 台灣作家李敖反駁「莫,須有」的解釋,並查證「莫須」是宋朝常用口語詞彙,後來漸漸擯棄。李敖認為,秦檜雖是位高權重的大臣,卻也不可能對韓世忠大將用「不必要有罪」這種霸道的態度搪塞,如此解釋不合情理;因而李敖將「莫須有」解釋為反問語氣的「難道沒有嗎」,認為「歷史真相」是韓世忠問秦檜「岳飛怎麼會有罪」,而秦檜反問「難道沒有嗎?」但是李敖並沒有指出將「莫須」解釋為「難道不」的理由,也沒有提出任何論證[11]。有人對此提出批駁,指按古漢語訓詁學的方法,李敖關於「莫須」的解釋是不成立的[12]莫須一詞在南宋常常見諸文字記載,可見的確是當時俗語;然而根據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及語序,顯然解釋為「難道不」、「難道沒有」是不合適的。例證如下:
    • 《曲淆舊聞》有「莫須待介甫參告」,《鐵圍山叢談》有「莫須問他」,《分類夷堅志》有「莫須謝尚書」等語。可見「莫須……否」連在一起,是一個反問句語氣,大義為「不是應該……」,或意為「或許……也說不定」,不論將「莫須……否」解釋為表肯定的「應該」,還是表推測的「大概、或許」,都是可以連通全句的。然而該句式中「莫須」的用法,卻無法以「難道不」、「難道沒有」等意思來解釋,因為「難道不/沒有……」本身即為否定式反問句式,習慣上不可以再與「……否」這樣的否定式反問句式疊用,語法上也難以實現。
    • 紹興十年宋高宗下達《御札》指示大臣:「金人再犯東京,賊方在境,難以召卿遠來面議,今遣李若虛前去,就卿商量。凡今日可以乘機禦敵之事,卿可一一籌畫措置,先入急遞奏來。據(今來)事勢,莫須重兵持守,輕兵擇利;其設施之方,則委任卿,朕不可以遙度也。」中上下文完整,意為「……按照當今事態發展的趨勢,不須重兵駐紮固守、應選擇游兵才是有利的(擇時機和地形進行小規模交戰);當地佈設關卡、實施指揮的方略性指導,則需委託給愛卿你,朕沒有辦法遙相揣度」;依照下文的「其設施之方,則委任卿」之語,宋高宗將一個戰略的具體實施委託給了大臣,該戰略即為 上文提出的「莫須重兵持守,輕兵擇利」;「莫須」此處表「否定」意義,無法解釋為表不確定性的「或許」、「大概」,也不能解釋為反問「難道不」、「難道沒有」。其他關於「莫須」一詞在南宋的用法,可見以下列表:
更多資訊 記載出處, 內容 ...
Remove ads

案例

比喻

有評論認為港區國安法有如『莫須有』。[13]

類似

  • 意有之于謙等人被害時,徐有貞回答欲營救于謙等人的諸臣與部分太監時所說,與「莫須有」等同。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