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萊茵使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萊茵使者(德語:Rheinbote[a],也稱V4[3])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德國萊茵金屬-博爾西希公司在柏林-馬林費爾德研發的一款短程彈道火箭。該火箭旨在通過易於運輸的形式提供遠程火力支援,以替代或至少補充傳統的大口徑火炮。

歷史
德國軍隊,實際上也是任何機動軍事力量面臨的難題之一就是火炮的重量,以及更關鍵的彈藥補給問題。為規避這些難題而研發的戰場火箭最終催生了萊茵使者。萊茵使者是早期型號萊茵女兒的後繼產品。[4]
萊茵使者由萊茵金屬-博爾西希公司於1943年研製,採用四級固體燃料推進系統,是二戰期間唯一投入實戰的遠程地對地彈道導彈[5]。首次試飛於同年完成。儘管系統經歷多次改進,但其基本設計保持不變。火箭全長11.4公尺(37英尺5英寸),尾部裝有穩定翼,每級推進段均配備一組附加翼[6]。其推進劑採用二甘醇二硝酸酯[b]混合物,使測試型號達到6,800公里每小時(4,200英里每小時;3,700節)的飛行速度,成為當時最快的火箭[6]。
萊茵使者搭載40公斤(88磅)戰鬥部(僅占導彈總重量的2.3%)[6],可攀升至78,000公尺(256,000英尺)高度[6],有效射程達160公里(99英里;86海里);在測試中其射程曾超過220公里(140規里;120海里)[6]。為適應較短射程需求,可移除部分推進級。該火箭採用基於V-2運輸拖車的移動發射架,通過簡易導軌發射[6]。其瞄準方式僅為調整拖車指向與發射架仰角,這種方法無法保證精度[6]。
德軍共生產了超過220枚萊茵使者[c],其中200餘枚在1944年11月至戰爭結束期間被用於攻擊比利時安特衛普港[6]。這些火箭僅在城市小範圍區域內造成有限破壞,且落點分布難以預測[4]。
遠程炮兵火箭的戰場應用概念在戰後未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即便萊茵使者也未能實現其設計初衷,而是被當作V-2導彈的縮小版用於戰略打擊。由於其精度低下、戰鬥部過小以及引信設計缺陷(往往在鑽入地面後才引爆),這種使用方式基本無效。[6]
Remove ads
設計
萊茵使者是一種四級固體燃料火箭[8]。其纖細的箭體高達11.4公尺(37英尺),在65度發射角下能夠將相對較小的有效載荷投送至約200公里(120英里)的距離[8]。四個推進級依次點火:第一級將火箭推離地面,第二級和第三級將其推向更高空域,第四級則將其送至最大飛行高度。作為一種彈道導彈,其精度相對較低。戰鬥部引爆後不產生破片殺傷效應,形成的彈坑直徑不超過1.5公尺(4.9英尺)。測試表明萊茵使者的精度無法計算,因為彈坑過小難以定位。[4]
- 主要功能:炮火支援
- 承包商:萊茵金屬-博爾西格[9]
- 燃料來源:二甘醇二硝酸酯固體推進劑火箭[4]
- 長度:11.4公尺(37英尺5英寸)[4]
- 最大直徑:535公釐(21.1英寸)[8][d]
- 翼展:1.49公尺(59英寸)[8]
- 發射重量:1,709公斤(3,768磅)[4][e]
- 速度:6,800公里每小時(4,200英里每小時;3,700節)[4]
- 彈道最高點:78公里(48英里)[8]
- 彈頭:40公斤(88磅)[4]
- 範圍:160公里(99規里;86海里)(有效);220公里(140規里;120海里)(最大值)[4]
- 引信:
- 單位成本:
- 部署日期:1944年11月[6]
- 用戶:德國[6]
參見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導彈列表
腳註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