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萊茵草原大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萊茵草原大營(德語:Rheinwiesenlager)是盟軍在二戰末期於德國萊茵河畔建立的23座臨時戰俘營的統稱。盟軍方面的官方名稱是臨時戰俘圈地(英語:PWTE,Prisoner of War Temporary Enclosures)。
地理分布
為了防止犯人們逃向東邊的納粹德國控制區,這些圈禁的大營主要分布在萊茵河左岸,一共有二十三個。這裡列出了從北到南的大營所在位置。括號中是對應的盟軍的命名代號[1]。

Remove ads
歷史
在突出部之役和魯爾包圍戰皆以納粹德國的失敗告終後,盟軍俘獲了數十萬的納粹德國的國防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束之後,這個數字增長到了340萬。
一開始盟軍計劃把戰俘押往英國直到戰爭結束,但是由於人數太多,決定在德國本地建立戰俘營。官方名稱是(PWTE,臨時戰俘圈地)。戰俘必須上交任何帳篷和毯子,他們睡在自己挖的地洞裡。

一開始營地的守衛和管理由美國陸軍的第106步兵師擔任,但是後期隨著戰俘數量的增加,該師不堪重負,不得不把營地內部的管理交由德國囚犯。[2] 。

幾周後,盟軍釋放了大部分希特勒青年團和女性,之後又釋放了一些對戰後重建有用的技術人員,比如農民,卡車司機和礦工。在1945年六月底雷馬根,伯爾-伊格爾海姆和Büderich的大營相繼關閉。但是,第一次大規模的赦免和釋放就此打住了。
1945年4月和5月初,大營的後勤供應情況不夠,但是情況在慢慢改善。直到6月才有足夠的食物。在5月和6月期間,所有營地都有了廁所、廚房和醫院。但是污垢、潮濕、營養不良和不衛生的環境導致疾病。為了防止疫情的爆發,美軍提供了氯化飲用水和大量肥皂和衛生紙,並用滴滴涕殺死虱子。[3]因為法國聯繫美國想接受175萬戰俘作為強制勞工,所以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在1956年7月10號移交給法國,英國也在6月12日向法國移交了英國占領區內的大營的管轄權。大部分戰俘都被轉移到法國,一部分戰俘因為無法勞動而被解僱了。到1945年9月底左右,除了「苦難之地」(Feld des Jammers)還保留作為從法國返回德國的戰俘的中轉營地之外,其他萊茵大營都已經不存在了。

Remove ads
生存條件
根據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總司令德懷特·艾森豪的決定,在1945年5月8號之後,德國無條件之後的這些德軍投降人員並不被視作戰俘,而被稱作「解除武裝的敵軍力量」(DEF,英語:disarmed enemy forces。[4]如此一來,美軍不必對這些戰俘履行日內瓦公約的協定,為如此大規模數量戰俘的後勤補給問題也就不復存在。然而,黨衛隊成員和可疑人員通常沒有被宣布為DEF。[5] DEF的餐飲量是按照前納粹強迫勞動者「流離失所者」的餐飲量的,也由美國提供,相當於每天約1500千卡。相比之下,1945年春天德國平民人口的口糧約為1000千卡。[6][7]
大部分囚犯,比如人民衝鋒隊和希特勒青年團的成員在短時間內就被釋放了[8]。在戰爭的稍早階段,1943年,美國和英國決定各收留一半以上的囚犯,但當1945年盟軍越過萊茵河時,囚犯人數大大增加,以至於英國人不願意接管他們的份額。美國從而接管了所有囚犯,並建立了美國萊茵河草地大營。修正主義作者認為,最初難民營的食物供應極差是美國與DEF地位有關的計劃。DEF的地位於1946年春季被美國陸軍領導層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戰俘(POW)」。但萊茵草甸營地的大多數囚犯最初不是DEF,而是被歸類為戰俘。[9]。
戰後的討論
1969年,倫納德·D·希頓中將為美國陸軍醫療部編寫並發布了一份詳盡的報告,該報告主要關注預防醫學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囚犯有關的問題。[10]報告發現了一些問題,包括:
- 軍隊對於一些戰俘營的地理信息有記載錯誤。
- 囚犯人數大大超出了預期。
- 營地的組織由囚犯承擔。
- 1945年4月和5月期間,食物和水供應不足,儘管後來有所改善。
- 1945年8月,解除武裝的敵軍(DEF)收到的1200至1500卡路里配給是不夠的。
- 在某些情況下,食物的缺乏導致「普遍營養不良」的情況。
2003年,歷史學家理察·多米尼克·威格斯認為,盟軍在敵方平民方面違反了國際法,即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被占領德國大量平民和囚犯不必要的痛苦和死亡,部分原因是盟軍的復仇心理。[11]
死亡人數的爭議
因為補給稀少,且收容設施的建築結構不穩固,很多戰俘死於飢餓、脫水和惡劣天氣條件。根據德國市政當局的報告,有4537人死亡,美國的官方數字則是3053人。[12]。
德國歷史學家恩里克領導一個委員會調查死亡人數,這個委員會代表了西德聯邦政府的聯邦流離失所者、難民與戰爭受害者部科學地研究了德國戰俘的生存情況。[13]。 他們調查了哪些營地的死亡率最高,結論是以下六個:位於巴特克羅伊茨納赫的(Galgenberg營地和Bretzenheim營地)、雷馬根附近的辛齊希、萊茵貝格、萊茵河畔海德斯海姆、Wickrathberg和海爾布隆。這六個營地中,每五十萬名囚犯中有五千人死亡。所以100萬囚犯的死亡上限大概是一萬人。[14]。
美國歷史學家亞瑟·L·史密斯認為死亡人數應該在八千和四萬之間。而加拿大作家詹姆斯·巴克認為這個人數可以達到一百萬人。[9]。由於巴克對囚犯的人數和主流觀點不同,而且採取的觀點是因為把所有大營戰俘都計算為解除武裝的敵方人員,所以其他歷史學家批評他數據的準確度。大衛·斯塔福德在《加拿大歷史評論》上寫道,這本書是「因爭論和誇大其詞而破壞的有價值的調查的經典例子。」[15] 魯道夫·拉梅爾寫到「巴克誤讀、誤解或忽視了相關文件,他的死亡率統計數據根本不可能。」[16]。最近,西蒙·麥肯基在《戰俘和拘留囚犯百科全書》上寫道說:「在戰後不久的幾個月里,德國囚犯受到了非常惡劣的待遇[...]是無可爭議的,然而巴克的論文和死亡率數字不能被認為是準確的。」[17]。奧歐曼則表示,這與最基本的常識問題有關,「如果確實有72.6萬名士兵在美國營地死亡(巴克的人數不包括那些據稱在法國拘留期間或退伍後死亡的人),這些屍體會萊茵河沿著萊茵河200公里延伸,「巴克的72.6萬人死亡意味著大約每公里有3600具屍體。然而在戰後的大規模建造期間,但這些死者中沒有一個被發現。」[18]
Remove ads
相關書籍
- Eisenhower and the German POWs. Facts against Falsehood, Louisiana University Press (德文)
- Wolfgang Gückelhorn, Kurt Kleemann, Die Rheinwiesenlager 1945 in Remagen und Sinzig. Fakten zu einem Massenschicksal 1945, Aachen: Helios-Verlag, (德文)
- gedenkstaette-hinzert-rlp.de Kriegsgefangenenlager 1939–1950 – Kriegsgefangenschaft als Thema der Gedenkarbeit, Mainz/Osthofen: La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 Rheinland-Pfalz, (德文)
- 魯道夫·拉梅爾, Die Rheinwiesenlager 1945, Ende des Dritten Reiches, Ende des Zweiten Weltkriegs. Eine perspektivische Rückschau. München / Zürich: Piper Verlag, (德文)
- Arthur Lee Smith, Die vermißte Million. Zum Schicksal deutscher Kriegsgefangener nach dem Zweiten Weltkrieg, München: Oldenbourg Wissenschaftsverlag, (德文)
- Rüdiger Gollnick, Fremd im Feindesland – Fremd im Heimatland (DP-Lager und Rheinwiesen-Lager, Spurensuche am Niederrhein), Goch: Pagina Verlag GmbH, (德文)
Remove ads
相關網頁材料
- Rheinwiesenlager. Kriegsgefangenschaft in den Rheinwiesenlagern(1945 bis 194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 Rheinland-Pfalz.
- Blätter zum Land Nr. 63: Kriegsgefangenschaft in den Rheinwiesenlagern(1945 bis 194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 Rheinland-Pfalz, 2015.
- Mark Felton: The Rhine Meadows Camps. What Really Happene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YouTube視頻)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