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拉馬克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拉馬克主義(法語:Lamarckisme;英語:Lamarckism),亦稱拉馬克學說或拉馬克式演化,是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在1809年發表的《動物哲學》(法語:Philosophie zoologique,亦譯作《動物學哲學》)中首先提出的生物演化理論,其基礎是「獲得性遺傳」(Inheritance of acquired traits)和「用進廢退說」(use and disuse),拉馬克認為這既是生物產生突變的原因,又是適應環境的過程。
理論
「用進廢退說」和「獲得性遺傳」是拉馬克進化學說中的組成部分。拉馬克認為,生物體隨外界環境變化做出適應性改變,並將獲得的有利性狀穩定遺傳給後代[1]。反對者認為這一理論缺乏直接的分子生物學證據,未能讓人信服,此後該理論被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等進化論取代[1]。
拉馬克認為,用進廢退這種後天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因此生物可把後天鍛練的成果遺傳給下一代。如長頸鹿的祖先原本是短頸的,但是為了要吃到高樹上的葉子經常伸長脖子和前腿,通過遺傳而演化為現在的長頸鹿。又例如上一代是為舉重選手,則子代應遺傳得到父母之強健肌肉。
質疑
反對者認為,拉馬克的理論經不起古典遺傳學(孟德爾遺傳學)的推敲。德國的科學家奧古斯特·魏斯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雌、雄的老鼠尾巴都切斷後,再讓其互相交配來產生子代,而生出來的結果也依舊都是有尾巴的。再切除了尾巴,將這些沒有尾巴的子代互相交配產生下一代,而下一代的老鼠也仍然是有尾巴的。他一直這樣重複進行,至第二十一代的子代仍然有尾巴。但實際上,這個實驗是人為破壞生物肢體,與拉馬克所說的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器官逐漸用進廢退是不同的。[2][3]
現代觀點
過去認為,分子遺傳學表明,生物的性狀功能無論再常用或不常用,也不會編碼到染色體中。由於基因在拉馬克的學說中不為參考因素,較不符合現代的遺傳學,因此在目前的科學界中,拉馬克的學說普遍不被接受。目前,較能解釋生物的演化的學說為查爾斯·達爾文所提出的天擇說。
但是,現代生物學研究發現確實有些後天獲得的資訊可以傳給下一代,例如表觀遺傳學中的DNA甲基化[1]和組蛋白修飾,還有可以自親代學習的食性偏好、擇偶偏好、求偶信號等等。甚或是因為生物存在某「偏好」,導致病毒對基因的修改被遺傳下來,目前演化生物學界仍在爭論對這些機制在生物演化中的重要性。[4]
這些新發現表明,拉馬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5]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