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營養強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營養強化(英語:food fortification)指的是在食物中加入微量營養素的行為。營養強化可以是廠家自願,也可以是政府由於公共衛生原因要求。一些地區的飲食可能由於土地或習慣原因缺乏部分營養素,對主糧進行強化就可以防止營養不良。[1]
營養強化在英語中可以分為兩個概念。fortification指的是加入任意微量營養素的行為,而enrichment(可譯為「增補」)指的是加回在生產過程中丟失的營養素的行為(例如加回維生素B的精糧)。[2]在一些語境下,前者可以特指加入天然不存在的微量營養素,如食鹽加碘。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糧農組織(FAO)認為,營養強化是防止全球營養不足的四大策略中的第二大。[2]世界糧農組織的概況認為,最常見受到強化的食物有穀物及其產品、牛奶及其產品、油脂、副食、茶和其他飲料,以及嬰兒奶粉。[3]據估計,全球每年有300-500萬人死於營養不足。[1]
Remove ads
例子
早在1821年,人類就知道甲狀腺腫是由缺碘導致。1920年,美國學者David Marine、O. P. Kimball提出通過補充碘份治療阿克倫 (俄亥俄州)學齡兒童廣泛存在的甲狀腺腫,認為應該在學校里推行口服碘滴液。Harry Sloan提出使用更方便的食鹽形式進行補充。1922年,David Cowie帶領密西根州醫學會推行碘鹽,在輿論壓力下終於使當地鹽生產商開始加碘。[4]1924年,碘鹽在美國已隨處可見。除密西根外,碘鹽在美國的推廣基本沒有政府立法壓力。[5]碘鹽推廣後,全世界智商有所提升。[6]
1919年,Edward Mellanby發現魚肝油可治療佝僂病,從此市場上就出現了加入魚肝油的牛奶。1925年,S. J. Cowell發現紫外線光照牛奶效果更好,在1929年完成了牛奶光照機械的專利。在1932年,這兩種技術的有效成份維生素D終於被發現,從此市場上開始出現加入提純維生素D的牛奶。[4]
1936年,核黃素(維生素B1)的化學結構和合成方式第一次闡明。美國醫學界按照當時飲食習慣的估計,認為美國窮人普遍缺乏各種維生素B,並開始緩慢推廣使用合成營養或高維生素酵母的營養增補方案。二戰時期,美國營養學界宣傳「吃增補麵包,保持國家強壯」,到1942年約有40%的麵粉是加入B1、B3(煙酸)、鐵的強化麵粉。1942年2月,美國陸軍宣布未來只會購買營養增補麵粉,但小規模的磨房仍在向窮人出售低價未增補麵粉。1943年,戰時食品管理局臨時宣布麵包強制營養強化,這才達成了今天幾乎所有美國麵粉都經過強化的局面。現在的美國有市場上有一般「麵粉」和「增補麵粉」,但消費者習慣已經趨向後者。據2000年的研究,麵包添加煙酸成功在美國消滅了糙皮病。[7][4]
1996年,美國FDA決定給「增補麵粉」的標準中增加葉酸。此後新生兒神經管缺陷的發病率降低35%,相當於節省了5億美元。[8]
在美國,法律規定政府發放給學校、別國政府、無政府組織的玉米麵、白米、白麵粉必須經過營養增補。[9]2007年海地監獄爆發腳氣病,最後發現原因是煮飯前洗米,洗掉了美國捐獻的白米增補的營養。[10]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