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蕭紅、蕭軍、舒群故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蕭紅、蕭軍、舒群故居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觀象一路1號,建造年代不詳,作家蕭紅、蕭軍、舒群曾於1934年在此暫居,現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蕭紅、蕭軍、舒群故居建築本身建造年代不詳,有資料稱其建於1928年[1]。
1934年初,舒群逃離已被日本占領的東北,到達青島,並結識了當時在青島市政府社會局任科員的進步分子倪魯平,後來與倪魯平之妹倪青華(一作倪菁華)結婚,住在觀象一路1號樓下。同年夏,舒群邀請蕭紅、蕭軍到青島,兩人於端午節前一天(6月15日)到達青島,由舒群夫婦在大港碼頭迎接,租住在觀象一路1號樓下另一間房內,後來搬到二樓「太極圖」山牆下凸出的單間。[2][3]
蕭軍在青島期間,在中共地下黨接辦的《青島晨報》任編輯,完成了小說《八月的鄉村》,並結識了晨報編輯張梅林、荒島書店的創辦者孫樂文、當時在青島市立中學上學的黃宗江、李前管等人。蕭紅除為《青島晨報》編輯《新女性》周刊外,完成了小說《生死場》。蕭軍、蕭紅的小說完稿後,通過孫樂文與在上海的魯迅取得聯繫,後來在上海經魯迅幫助將小說出版。在青島期間,蕭紅、蕭軍、張梅林等人常到海水浴場、中山公園、海濱公園、觀象山等處遊玩。[2][3]
1934年,中共黨員高嵩在青島重建黨組織,恢復了舒群的黨組織關係,並介紹倪魯平入黨。同年9月7日,中共青島市委重建,高嵩任書記,倪魯平任宣傳委員[4]。不久後因當時任市委組織部長的中統特務王金玉告密,舒群與倪氏兄妹於中秋節遭國民黨軍警逮捕,高嵩也於同日被捕。經孫樂文告知,蕭紅、蕭軍、張梅林於11月1日乘船匆匆離開青島赴上海[3]。舒群被捕後關押在青島監獄,與高嵩同處一室。因高嵩與時任青島市公安局局長王時澤關係良好(高嵩與舒群是東北商船學校同學,而當時學校校長是王時澤),二人所在囚室條件稍好,允許讀書寫作。舒群在獄中經高嵩支持完成了短篇小說《沒有祖國的孩子》。1935年春,舒群因拒不招供且警察證據不足而被釋放,經煙臺到上海。[2]
1936年,蕭軍隻身到青島居住約兩個月,居住在山東大學東北角一座宿舍樓內,期間完成了長篇小說《第三代》的後半部分,到博山煤礦參觀後寫成了短篇小說《四條腿的人》,還寫成了《鄰居》《水靈山島》兩篇散文,分別取材於觀象一路1號居住經歷與青島附近的靈山島。1951年,蕭軍與兒子蕭鳴第三次到訪青島,看望當時在山東大學的老友方未艾。1979年,青島學者魯海曾致信蕭軍,詢問其在青島的住處,並找到觀象一路1號故居。蕭軍在後來的回信中描述該樓「碧海臨窗瞰左右,青山傍戶路三叉」。1986年夏,蕭軍第四次到訪青島,在山東海洋學院(原山東大學青島校址)講學,併到觀象一路1號故地重遊。蕭軍後來曾在《青島懷蹤錄》中描述該樓,並稱「青島是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和紀念的地方」。[2][5]
蕭紅、蕭軍、舒群故居現為居民樓。2000年列入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名單[6]。200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此處作為文化名人故居掛牌保護[7]。2005年2月5日列入第七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8]。
Remove ads
建築

蕭紅、蕭軍、舒群故居位於觀象山西南麓,東鄰江蘇路、觀象一路、蘇州路、萊蕪一路、伏龍路、齊東路、龍山路的七路岔口。該樓所在地勢較高,與觀象一路路面有較大高差,因此築有一座高約4米的花崗岩擋土牆。該樓建築面積380餘平方米,樓高2層[1],磚石木結構,紅瓦坡屋頂,一樓牆為花崗岩蘑菇石裝飾,二樓正立面東側起山牆,山牆中央原有一太極圖(蕭軍的回憶錄及往來信件中曾提及),在翻修中消失。樓內一層僅有兩個面積約15平方米的半地下室房間,二層有五個房間[9]。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