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葉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葉王
Remove ads

葉王(1826年—1887年),本名麟趾、字和雲,外號「獅」,時人以「王獅」相稱,後人改為「王師」以示尊稱。台灣嘉義人,為第一位台灣出身的交趾陶藝師。在台南縣嘉義縣一帶廟宇中皆可見其作品。其寶石釉製作技術為當今台灣交趾陶二大支派之一,與洪坤福的水彩釉齊名,作品曾遍及全台,有「台灣絕技」、「台灣交趾第一人」之譽。

快速預覽 葉王 Ia̍p Ông, 時代 ...
Thumb
佳里震興宮的葉王作品。

生平

葉王的父親葉清嶽為福建省漳州平和縣人,13歲移居台灣嘉義縣民雄鄉[1]葉王為其次子,另有長兄精英。葉清嶽本為陶工,其作品在日治時期即被日人攜出。[2]葉王受家學浸濡,幼時即以泥塑為樂。當時廣東交趾陶師劉詩構應聘前往台南建築兩廣會館(或說為三山國王廟[3][4],行經嘉義時偶見葉王泥塑的技術精巧,於是收他為徒,帶往台南傳授交趾陶技術。[5]

葉王習得技藝後,所製作品以今嘉義市一帶為主。清咸豐3年(1853年)嘉南地區發生大地震,包括佳里金唐殿、學甲慈濟宮的修繕,其裝飾工程皆由葉王主持。咸豐同治年間,因翻修廟宇盛行,也成為葉王最活躍的創作時期。中南部寺廟與豪宅皆可見其作品,但至日治時期其價值才漸受重視。[5]

傳承

葉王沒有嫡傳弟子,但曾將製釉技術傳予黃得意、許子瀾二人[6](一說為傳予三人:許子瀾與二佚名者,其中一人姓簡[7]。),其中許氏為清代秀才,習藝僅為玩票而未成大業,黃氏則得葉王的上釉技術[6],並傳予林添木。林添木融合葉王之釉彩技術與習自蔡文董的剪黏技藝,曾一度以仿葉王手法的方式創作[8],並授藝予高枝明、蘇俊夫、葉星佑、吳榮、羅木枝、林智信、林俊亨、葉貞吉、劉奇、林洸沂等藝師,[9][10]至此,葉王一派方得發揚光大。

作品特色

葉王交趾陶作品多用於廟宇裝飾,題材廣泛,涵蓋古今歷史、小說、掌故,以人物為最大宗。[11]其所塑人像多半形體不大,胎質薄、重量輕。以刮平線刻手法,細緻的表現人物的面孔、衣紋,使人物栩栩如生、各具性格。[12]1900年在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展出時,被評為「台灣絕技」[13][14]

用色部分,葉王以寶石釉為長,與嘉義稍晚出的洪坤福水彩釉不同。[15]他結合了低溫軟陶的鉛釉與高溫的瓷器釉[13],釉彩調合典雅、色澤飽和,著名的有胭脂紅、翡翠綠、古黃諸色。據當今科學分析,胭脂紅釉質中包括矽酸氧化物,翡翠綠含鉛、、矽酸之氧化物,古黃則是以鉛、、矽酸氧化物為主要成份,以攝氏870~920度的溫度燒製而成。[16]其中「胭脂紅」為葉王獨創的新釉色,被認為是葉王派最重要的特徵。[13]

作品分布

葉王作品主要分佈於嘉南地區,日人亦有遠至台北、淡水、新竹等地的說法。[4]目前可考的創作可參見後表。這些作品因翻修、盜取、損壞等因素,多已不傳,今新竹市市定古蹟新竹鄭氏家廟中尚有留存。另外,臺南市學甲慈濟宮有葉王作品百餘件,其中56件於1980年12月2日及3日遭竊,慈濟宮遂將大部分葉王作品卸下,收藏於宮內附屬的「葉王交趾陶文化館」中,目前殿中作品則為葉王派後人林洸沂之仿作。2003年,震旦文教基金會在偶然機會下,至海外買回36件失竊作品,並無償歸還慈濟宮,目前亦已納入館藏[17][18]。葉王作品部分已被列為中華民國國寶(分別來自學甲慈濟宮3件、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件藏品)[19]

Thumb
水上苦竹寺葉王獅首缽式三足爐
Thumb
葉王交趾陶文官立像(嘉義市立博物館館藏)
更多資訊 年份, 縣市 ...

[20]

Remove ads

家族

 
 
葉清嶽
 
 
 
 
 
 
 
 
 
 
 
 
 
 
 
 
葉精英
 
葉王
 
張言
 
 
 
 
 
 
 
 
 
 
 
 
 
 
 
 
 
 
 
 
 
 
 
 
 
 
 
不詳
 
葉牛
 

[2]

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