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蔣能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蔣能傑(1985年12月—),中國大陸獨立製片人、紀錄片導演,生於湖南省邵陽地區新寧縣一渡水鎮光安村棉花沙組,湖南農業大學校友。他的作品多以家鄉農村為背景,主要作品有留守兒童紀錄片《村小的孩子》、抗戰老兵紀錄片《龍老》、關注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劇情長片《矮婆》、塵肺病人紀錄片《礦民、馬夫、塵肺病》等。
生平
蔣能傑生於湖南省新寧縣一渡水鎮光安村棉花沙組[1]。他的父親蔣美林曾在新寧當地的礦山當馬夫運貨,在1990年代被診斷出塵肺病。他的外祖父在1992年死於礦難。[2]1996年,蔣能傑讀小學四年級時,他的母親到廣州市的一家玩具廠打工,他成了留守兒童[3]。2006年,他的父親也離家打工,在廣東做建築工人。[3]2009年,蔣能傑畢業於湖南農業大學平面設計專業[4]。畢業後,蔣能傑創辦了棉花沙影像工作室,他自己同時擔任導演、攝影、剪輯,開始拍攝紀錄片。[5]
2009年,他在家鄉光安村拍攝了三個月,完成了留守兒童紀錄片《路》。同一年,光安村小學的房屋成為危房,學校即將被撤銷。[5]這所小學是蔣能傑的母校[2]。蔣能傑以光安村小學為題材,歷經六年拍攝,完成《路》的續作《村小的孩子》,講述村里五個孩子的成長故事。《村小的孩子》獲2014年11月第三屆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最佳紀錄片長片獎。之後,他又拍攝了《初三》,完成了他的「留守兒童三部曲」。[5]2016年10月,他拍攝的留守兒童紀錄片《加一》開始展映。[6]
2012年,蔣能傑辭去在北京市光線傳媒的工作,返回老家,參與拍攝、組織「農村空巢老人公益圖片展」。期間,他接觸到了空巢老人中的抗戰老兵。那一年起,他帶領團隊在湖南、廣東、四川等地拍攝了超過一百位抗戰老兵。2015年,他拍攝的抗戰老兵紀錄片《龍老》開始展映。[7]《龍老》講述了新寧縣豐田鄉豐田村5組村民龍運松在家鄉的生活。龍運松1939年同表妹結婚,1940年被抓壯丁,那時剛滿18歲的他加入中國遠征軍,參加過1944年的松山戰役,期間三次負傷。1945年,戰火中的龍運松接到妻子要求改嫁的家書,龍運松回信同意。日本投降後,龍運松在1948年返鄉,後來被定性為兵痞,他多次上訪,但直至2014年5月逝世也沒有獲得平反。[8][7]2015年11月,《龍老》獲得第四屆鳳凰紀錄片盛典最具傳播價值獎提名[9]。
2018年4月11日,蔣能傑的首部劇情長片《矮婆》作為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國故事」單元展映影片[10],在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首映[11]。《矮婆》是一部關於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電影[10],表現了光安村外號「矮婆」的留守兒童蔣雲潔同奶奶、兩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在山村裡的艱難生活[12]。
2019年12月8日的鳳凰網行動者聯盟2019公益盛典頒獎典禮上,蔣能傑被評為年度十大公益人物[13]。
2020年4月第二周,蔣能傑拍攝的紀錄片《礦民、馬夫、塵肺病》登上豆瓣一周口碑榜第一位,引起關注。這部紀錄片時長83分鐘,2010年開始拍攝,2020年完成。紀錄片講述了蔣能傑家鄉湖南新寧的家人、親戚因生計所迫在私人非法開設的礦山中採礦,遭遇礦難、染上塵肺病的故事。[14]片中的馬夫是蔣能傑的父親蔣美林,礦民小劉是他的堂弟[2]。蔣能傑表示,這部影片不可能公開上映,也不能公開傳播。他將電影傳到網盤上,在豆瓣電影的頁面上留下自己的微信,親自把影片分享給聯繫他的網友。[14]
Remove ads
作品
- 紀錄片
- 《路》
- 《常春庵》
- 《村小的孩子》
- 《初三》
- 《龍老》
- 《加一》
- 《礦民、馬夫、塵肺病》
- 劇情片
- 《矮婆》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