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蒙古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蒙古歷(蒙古語:цаглабар,羅馬化:tsaglabar或цаг тооны бичиг,轉寫:tsag toony bichig)在歷史上使用幾種不同的陰陽曆,蒙古帝國以來一直受藏曆影響。[1]目前在蒙古國使用的傳統曆法是清朝時基於《甘丹新曆》(Tegus Buyantu zurkhai)的一種陰陽合曆,[2]由衛拉特僧侶伊希巴拉珠爾開發。蒙古歷的一年由12或13個朔望月組成,每個月以新月開始和結束。每兩三年增加一個第十三個月,這樣平均年就等於回歸年。[3]
蒙古傳統的新年慶祝活動是查干薩日(Tsagaan Sar),在冬至後的第二個新月慶祝。在2022年,蒙古的第二個新月是2月1日。
現代蒙古國使用公曆,傳統曆法僅用於以蒙古曆法為基礎的傳統慶典和活動。[1]起源於歐洲的公曆系統被稱為「方法年表」(Аргын тоолол,轉寫:Argyn toolol即陽曆),而蒙古傳統曆法系統稱為「智慧年表」(Билгийн тоолол,轉寫:Bilgiin toolol即陰曆)。
Remove ads
蒙古歷的月份及星期
蒙古歷中的月份名稱和中文類似,都是用數字來表示的,如一月、二月等。
Remove ads
在口語中,一周的前5天被稱為第一天、第二天等。星期六被稱為「半美好的一天」(蒙古語:Хагас сайн өдөр,羅馬化:Khagas sain ödör),星期日被稱為「美好的一天」(蒙古語:Бүтэн сайн өдөр,羅馬化:Büten sain ödör);這是由於在共產主義時代的5個完整工作日和周六半工作日導致的結果。
源自藏語的名字用於更正式的場合,幾乎只出現在書面文件中,而梵語名字在現代用法中幾乎不存在。
注釋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