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蒙古象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蒙古象棋(ᠮᠣᠩᠭᠣᠯ
ᠰᠢᠲᠠᠷᠠ),漢文音譯喜塔爾、沙特拉[1]、沙塔拉[2],是流行蒙古的象棋遊戲,目前流傳的是棋盤六十四格的規則,另一是百格棋盤的蒙古大象棋已少見。

歷史
蒙古象棋和西洋棋同出一源。關於它的歷史,一般說法是來自波斯象棋,然後傳入蒙古。蒙古象棋的將軍音可叫「夏剌」[3],也同於波斯象棋的沙阿,此詞來自波斯語Shāh Māt。
有關蒙古象棋的來源有人說是源於西藏,之後隨佛教傳入蒙古地區的。據考證,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首先在西藏並無此棋的流行。再從蒙古象棋名稱分析,可以說是波斯象棋棋名沙特蘭茲的轉音。其次蒙古象棋的子路運行法,在蒙古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波斯象棋的舊制,即象走田字但無塞象眼,卒子只能一格一格前進,以及王在左邊等舊制。因此,此棋傳入蒙古草原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紀,也就是中西文化交流頻繁之際,從古代波斯傳入蒙古地區,並在蒙古民間廣泛流行起來,只是由於過去幾百年停留在原始階段,其招法毫無改進,連專門著法記錄和評論符號都還沒建立起來,漸漸地就落後了。[原創研究?]
關於它的起源及傳入蒙古草原的年代,在蒙古文獻中未見記載。但在民間諺語中卻常提到此象棋。直到清代《口北三廳志》轉引明人的《藝仙集》介紹蒙古象棋的棋步走法及其規則,才開始為世人所注目。 據《綏遠通志稿》中載,以死一方官長為終局。
據清朝葉名澧《橋西雜記》載,蒙古象棋的棋制和著法是:「局縱橫九線,六十四罫。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車、二馬、二象、一炮、一將,別以朱墨,將居中之右,炮居中之左,車,馬、象左右列,卒橫於前,棋局無河界,滿局可行,所謂隨水草以為畜牧也。其棋形而不字,將刻塔,崇象教也。象改駝或熊,迤北無象也。卒直行一罫至底,斜角食敵之在前者,去而復返,用同於車,嘉有功也。馬橫行六罫,駝可斜行九罫, 因沙漠之地,駝行疾於馬也。車行直線,進退自由。群子環擊一塔,無路可出。始為敗北」。
規則
- 棋盤以前用單色棋盤[4],後來同西洋棋棋盤,一個正方形的棋盤,由顏色一深一淺、交替排列的八格共六十四個小方格組成。
- 棋子分為兩色,淺色的稱白子,深色的稱黑子,一共三十二個,雙方各執十六個棋子。以下西洋棋的名稱對應即每方都有一王、一后、雙車、雙象、雙馬和八卒。
↓車 | ↓馬 | ↓駱駝 | ↓王 | ↓虎 | ↓駱駝 | ↓馬 | ↓車 |
↓兵 | ↓兵 | ↓兵 | ↓兵 | ↓兵 | ↓兵 | ↓兵 | ↓兵 |
↑兵 | ↑兵 | ↑兵 | ↑兵 | ↑兵 | ↑兵 | ↑兵 | ↑兵 |
↑車 | ↑馬 | ↑駱駝 | ↑王 | ↑獅 | ↑駱駝 | ↑馬 | ↑車 |
Remove ads
象棋的棋子和規則在各地均有所不同,以1997年內蒙古體育運動委員會審定的《蒙古象棋競賽規則》[4]為主。
Remove ads
圖嘿是一種以點數差距來比較雙方實力的傳統規則,類同圍棋的貼目。指將贏的一方在殘局階段不將對方吃光剩王,而以車或虎開始叫將,接下來每著必須用連將,但不得造成局面反覆,最後將死,中途叫將次數即為圖嘿數。如果是一般將死、殘局前就將死、或吃光對方,則勝方只得一圖嘿。其描述一般可以XN圖嘿表示,其中X表示途中第二次叫將的棋子名,但若只有一次叫將或用兵叫將則改第一次叫將的棋子名,N為中途叫將的次數。也直接簡稱XN。
通常將贏的一方會將敵方吃到剩一王一兵,留兵的原因是比較易控制,才能無慮擺成連將的型態。[4]
Remove ads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