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
國際條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英語:Montevideo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簡稱《蒙特維多公約》(英語:Montevideo Convention),是1933年12月26日於第七屆美洲國家國際會議期間在烏拉圭首都蒙特維多所簽署的一項國際公約。該公約中有關建國聲明的部分內容已經成為國際習慣法的一部分[2]。在會議上,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與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公布了「睦鄰政策」,該政策旨在反對美國干涉美洲國家事務。《蒙特維多公約》由19個國家簽署;但是在美國、巴西和秘魯三個國家,它們對公約內容有一些保留[1]。
《蒙特維多公約》於1934年12月26日起開始生效,並於1936年1月8日登記於《國際聯盟條約彙編》(英語:League of Nations Treaty Series)。[3]
這次會議在美國歷史上也是非常引人矚目的,因為與會的美國代表索福尼斯巴·布雷肯里奇博士是美國第一位參加國際會議的女性。[4]
Remove ads
締約背景
公約內容
《蒙特維多公約》定義了「國家」及國家的權利和義務。該公約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其第一條,該條款內容確立了國際組織所承認之國家的四項標準,同時也成為國際習慣法的準確稱述。
“ | 作為一個國際法所承認之國家應具備以下資格: ⑴ 常住人口; |
” |
——《蒙特維多公約》第一條 |
此外,公約第三條第1句明確指出「國家的政治存在獨立於其他國家的承認」。這被稱為主權國家宣告說。因此主權國家並不需要其他國家的承認,明示該公約並不採納主權國家構成說的見解(構成說認為只有國家在獲得其他國家承認的前提下,該國才算存在)。需要注意的是,宣告說不應該與埃斯特拉達主義相混淆。另,公約的第一條並沒有提及「獨立」與「主權」字樣。[5]
《蒙特維多公約》另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禁止通過武力獲取主權。
“ | 締約國各方明確其各自行為規則的確切義務是不承認以訴諸或威脅訴諸武力;或以威脅外交代表;或以其他任何有效的強制措施所獲得的領土。 | ” |
——《蒙特維多公約》第十一條[6] |
Remove ads
締約方
目前已經批准《蒙特維多公約》的國家僅限美洲的16個國家。
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和烏拉圭四國在1933年12月26日簽署了《蒙特維多公約》,卻迄今沒有批准它[1][9]。
在第七屆美洲國家國際會議的與會國中,只有玻利維亞未在《蒙特維多公約》上簽字[9]。而哥斯大黎加雖然沒有出席該次會議卻批准了該條約[8]。
國際習慣法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