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蒲公英族

从事临时性工作的无产阶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蒲公英族(英語:precariat/prɪˈkɛəriət/),或譯作「流眾」[1]、「不穩定無產者」[2]、「殆危族」、「飄零族」[3][4]等,在社會學經濟學中,是由飽受不穩定之苦的人組成的階級。蒲公英族是不穩定precarious)與無產階級proletariat)的混成詞[5][6]

新興的危險階級

史坦丁英語Guy_Standing_(economist)在其著作《不穩定無產階級》中,指出蒲公英族(precariat)一詞於1980年代由法國社會學家們提出,以指涉「季節工」。[4] 而當代的已開發國家,史坦丁認為可分作7個階級:[2][4]

  1. 菁英(elite)
  2. 受薪人士(salariat)
  3. 專技人員( profician )
  4. 工人(working class)
  5. 蒲公英族(precariat)
  6. 失業者(unemployed)
  7. 被隔離者(detached)

史坦丁認為青年遭受學貸、學歷貶值、實習方案等問題影響,而落入不穩定陷阱,被迫從事低薪而無前景工作,或短期雇傭。[2] 這些蒲公英族飽受憤怒(Anger)、失範(Anomie)、焦慮(Anxiety)與異化(Alienation)等情緒困擾,無法建立長久的人際關係,享有穩定的職涯,追求有價值的人生。[7] 蒲公英族不僅帶來不穩定,更削弱公民政治參與,傷害民主[7]

史坦丁提倡無條件基本收入,試圖解決蒲公英族問題。[2]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