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薊縣構造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薊縣構造期,簡稱薊縣期,是元古宙薊縣紀(14-10億年前)期間的構造期,在此期間,在今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生了薊縣運動或稱薊縣事件。
Remove ads
名稱由來和別名
薊縣期是以薊縣紀命名的。薊縣紀是專門用於中國的地質年代,以天津薊縣命名,相當於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2004)確定的中元古代延展紀(14-12億年前)和狹帶紀(12-10億年前)的全部。在中國南方,習慣上把薊縣運動稱為四堡運動,把薊縣期(常常再包括之前的長城期)稱為四堡期,這是用福建連城縣四堡鎮命名的。薊縣運動(四堡運動)的別名還有武陵運動(湖南)、梵淨山運動(貴州)、黑龍江運動(黑龍江)、皖南運動 (安徽)等。[1]
構造活動
薊縣期的年代久遠,目前只能對這期間的構造運動做粗略的描述。在薊縣期,構成後世中國大陸的地塊處於離散狀態,所屬構造域與長城期相同。在此期間,由原始中朝板塊分裂而成的古塔里木板塊、古柴達木地塊和古中朝板塊繼續分裂;秦別-大別地塊(此時可能已經分裂成幾個小地塊)則開始出現碰撞、擠壓現象。薊縣期構造運動最強烈的地方屬於親揚子構造域,在此期間,北揚子板塊和南揚子板塊(即湘桂地塊)發生碰撞,形成江南碰撞帶,從而拼合成統一的揚子板塊。
其他地塊在薊縣期或者比較穩定,或者資料不足難於判斷其活動性。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