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蔡德允

古琴演奏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蔡德允
Remove ads

蔡德允SBS(1905年11月26日—2007年6月10日),女性,古琴演奏家、藝術教育家,擅書法崑曲及詩詞。先後居住於上海香港兩地,1964年起長期擔任新亞國樂會導師。2006年成為香港浸會大學第一屆榮譽大學院士。被學者榮鴻曾稱為「中國最後一代的文人」。[註 1][1]

快速預覽 蔡德允, 傳統音樂 ...

生平

1905年在湖州雙林鎮出生,母為姚淑,父為蔡止穆,有二個哥哥、一個妹妹。3歲時隨父母遷居上海。8歲就讀家族經營的上海「湖州旅滬公學」的小學部。[2]從小學習詩詞、書法和音樂,曾涉獵小提琴小號風琴笛子等樂器,也習唱崑曲[3]

15歲進入上海南洋女子師範學校學習,17歲畢。1924年進入衛理公會主辦的慕爾堂高等專修學校,三年後畢業,並留校任教中國文學和英語二年。1928年與沈鴻來結婚,並於1929年誕下其子沈鑒治[4]

1937年,國民政府鹽務局因日本侵華戰爭在香港設立分支辦公室,沈鴻來被派任前往,蔡德允母子因而一同移居香港。居住香港期間,蔡德允在一家法國銀行擔任秘書。1941年起從泛川派琴人沈草農學琴,曲目依序為〈陽關三疊〉、〈平沙落雁〉和〈普庵咒〉。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由於不能攜帶家眷,沈鴻來拒絕同國民政府疏散至重慶,一家人在幾個月後返回上海。居住上海期間,蔡德允繼續向沈草農習琴,參與今虞琴社活動,也向鄭傳鑒學唱崑曲及吹奏曲笛[5][6][7]曾向張子謙學習〈龍翔操〉。[8][9]

1950年蔡德允一家再度移居香港。[10]她常與徐文鏡周士心呂振原吳純白饒宗頤吳宗漢等人舉行雅集,地點多選在志蓮淨苑[9]曾受袁仰安之邀為電影《孽海花》和《絕代佳人》彈奏配樂。[9]

1964年應新亞書院之聘成爲新亞國樂會導師。在新亞書院之外,她也收私人學生,不少香港琴人均受教於蔡德允。1998年,其弟子成立「德愔琴社」。[7][11]

2002年,獲頒銀紫荊星章[12]2006年,香港浸會大學授予第一屆榮譽大學院士。[13][14][15]

2007年6月10日逝世,當月16日在香港殯儀館舉行葬禮。[16]

Remove ads

琴藝

最喜歡的琴曲是〈瀟湘水雲〉,也常在詩詞中引用,[17]此曲亦是她唯一商業發行的錄音,收錄於約翰·列維(John Levy)錄製的《中國古典音樂》中。2000年出版的《蔡德允的古琴藝術》則由非正式錄音集結而成。[11]

她自己只使用絲絃彈奏,但不介意學生使用鋼絃。[18]

教學

教學時以傳統的對彈和模仿為主,但並非嚴格採用此法,學生可與其討論、調整詮釋。[18]

她的學生眾多,例如:潘重規謝方回屈志仁張世彬卞趙如蘭等學者,以及作家胡菊人[11]

作品

  • 《蔡德允的古琴藝術》,龍音製作,2000年
  • 《愔愔室琴譜》,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
  • 《愔愔室詩詞文稿》,香港浸會大學,2003年

註腳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