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蕭雅全

臺灣電影導演、編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蕭雅全
Remove ads

蕭雅全(英語:Hsiao Ya-Chuan,1967年12月20日)是台灣中生代電影導演、編劇。2000年代開始活躍於臺灣獨立電影圈,於2005年成立積木影像製作有限公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快速預覽 蕭雅全, 導演 ...
Remove ads

生平

早期

蕭雅全於就讀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時期,便開始從事錄像藝術(video art)的創作。1990年他以《關於陽光關於水關於腐爛》獲得中時電影獎(台北電影節前身)非商業首獎,1991年以《二又六分之一小時》獲得第14屆金穗獎最佳實驗錄影帶,1995年再以短片作品《倒數契約》奪得第18屆金穗獎優等短片。1996年蕭雅全的作品《摃在那兒》,拍攝於李登輝訪美後,當時中國將臺灣海峽飛彈危機升級,社會情勢緊張,他用影像故事詮釋90年代臺海關係一觸即發的時代氛圍。《摃在那兒》獲得第19屆金穗獎最佳實驗錄影帶。[1]


2000年代

2000年,蕭雅全執導首部電影長片《命帶追逐》(Mirror Image)[2],獲得第3屆臺北電影節年度導演新人獎,於次年入選坎城影展導演雙週[3]美國《綜藝》雜誌(Varity)曾以「另類、不落俗套」評論此片。[4]2010年,他編導的第二部長片《第36個故事》(Taipei Exchanges)獲得第12屆臺北電影節觀眾票選獎[5]。2011年,蕭雅全受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之邀,聯合創作電影《10+10》(20個臺灣導演短片)—〈有一好沒二好〉,此片於2012年入選柏林影展世界大觀單元(Berlin Film Festival Panorama)[6]。2018年他完成第三部長片電影《范保德》,入圍鹿特丹影展大螢幕獎競賽片[7][8],獲第55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音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與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等五項入圍肯定[9],他以此片獲得第20屆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殊榮[10]。近年來蕭雅全致力於嘗試不同媒材的影像製作,2019年執導高雄電影節VR短片《那年夏天,我被FIRED五次》[11],並持續於廣告、商業短片的領域耕耘。

蕭雅全在作品裡通常不直接、正面揭露想討論的事物。他擅長處理細膩情感,作品具有濃厚的文學性。如在《命帶追逐》中,透過當鋪二代討論對命運的不服從;在《第36個故事》中,用一家咖啡館談城市的性格與價值。而他的第三部電影《范保德》(Father to Son),則試圖用一條街、父與子的故事勾勒出台灣的故事。[12]第四部劇情長片《老狐狸》於2023年11月24日台灣上映,隔日獲得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Remove ads

爭議

性騷擾指控

2025年6月6日,導演陳蔚爾在Facebook具名發長文指控2015年起三次遭蕭雅全權勢性騷擾;針對此事件影評人翁煌德表示早有相關傳聞且受害者應該不只一人;[13]同日台北電影節宣佈撤銷其評審資格。[14]6月7日,蕭雅全在Facebook發文因自己私慾行為向陳蔚爾導演道歉,並宣布停止所有工作。

導演作品

電影

更多資訊 年份, 中文片名 ...
Remove ads

音樂錄影帶

更多資訊 年份, 曲名 ...

廣告

更多資訊 年份, 廣告商 ...

演出作品

電影

更多資訊 首映, 片名 ...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