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薩波特克文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薩波特克文明(西班牙語:Cultura zapoteca)是前哥倫布時期的一個美洲土著文明,分佈於南中部美洲(主要是墨西哥的瓦哈卡州)。其歷史至少可追溯至2,500年以前,與美洲著名的瑪雅文明雖無直接聯繫,但與之同受奧爾梅克文明的影響。遺址中包含金字塔式建築、蹴球場以及宏偉的陵墓。
薩波特克人乃是頭一個在中美洲樹立起有圖像石碑之民族──在西元前一千年初期所雕刻,具有象徵意味姿勢的統治者之直立石板。直至約西元前七百年,完備的文字出現在這類石板上,以極為精細的方式記下人名、地方以及日期。而到西元前六百年前,當地的薩波特克領袖們樹立起一些紀念碑,有著宣告勝利的銘文,以及凌虐和獻祭俘虜的圖案,除此之外,紀念碑寫有所有征服對手及其部族的稱呼,以及征服(或獻祭)的日期。薩波特克銘文一般很短,使用少許聲符和許多表音文字。這種以標示名稱為主的浮雕,有著似乎為名詞、動詞、地方以及附加的日期等符號。而後,薩波特克之文士便在以當地植物製成的紙冊子上,寫上彩色的字。當中有少數遺留下來,包括帳本、族譜和各部落領土的地圖。[1]薩波特克人自稱Be'ena'a,意思是「雲中之人」。[2]
該文明的書寫系統採用音節文字,可能受奧爾梅克文字的影響,並很可能是瑪雅、米斯特克、托爾特克和阿茲特克等的文字的鼻祖。每個字表示一個音節,但兼有象形的功能。[3]圖案和紋飾上多採用方形和線條,有縱橫交織的感覺,其中的一種圖案已被微軟Windows XP系統收錄為電腦桌布。[4]
Remove ads
歷史
薩波特克文明發源於今日墨西哥南部的瓦哈卡谷。該谷地大致呈彎曲的Y形,在三個分岔上均分布有大小不一的早期定居點,而在中間大約80平方公里的土地則鮮少有人居住。[5]。目前為止,已知最早的定居點是位於西北部埃特拉臂的聖何塞遺址。該遺址為一個農耕村莊,建築主要由土磚壘成。[6]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聖何塞遺址及其他位於埃特拉臂的定居點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外流。這些人口湧入中部原先無人定居的土地,薩波特克文明早期的統治中心阿爾班山就此形成。[7]:144雖然目前對阿爾班山早期的歷史尚無直接證據,從出土的大量早期城防工程可以推測出該定居點最初很有可能是為了防禦敵軍而修築的要塞,而人口的遷徙則是由於各薩波特克村莊形成村鎮聯合以共御外敵[7]:146。無論其最初修築的目的為何,自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2世紀,阿爾班山的統治者頻繁對外發起戰爭。由於周邊地區的定居點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實力都不敵阿爾班山的統治者,版圖得以不斷擴大。[7]:206其擴張在阿爾班山II階段(公元前1世紀-公元2世紀)達到巔峰,其影響力甚至已擴張至瓦哈卡谷之外,這在一些谷外地區的藝術風格突變上可以看出。在公元2世紀末,薩波特克文明的疆域北至今日墨西哥的奎托佩克,南至切特佩克,而阿爾班山依然是最大的定居點。此後,該版圖一直到大約7世紀均沒有變化。[7]:208
首位對阿爾班山遺址進行發掘與保護的考古學家阿方索·卡索認為該遺址正中一座鋒矢形狀的建築是薩波特克對外積極擴張的證據之一。該建築形狀與眾不同,在其中有四十餘塊刻有象形文字的石板,且每塊石板上均刻有一個盛裝的人頭。學者認為每塊石板均代表薩波特克征服的一個地區,其中頭部正常放置的代表那些投降薩波特克因而得以保命的統治者,而頭部倒置的則代表抵抗薩波特克最終兵敗身亡的統治者[7]:196。
大約在公元8世紀左右,以阿爾班山為中心的統治逐漸土崩瓦解,分裂為數個城邦國家,包括奎拉潘、扎奇拉、蘭比提科、帕爾米羅和米特拉等,其中米特拉是此後薩波特克文明的宗教與文化中心[8]。到公元11世紀,米斯特克人占領米特拉,但薩波特克人依然在這一地區生活[9],並同米斯特克的文化進行了一定的融合。此後,薩波特克文明的中心轉至扎奇拉。[10]
公元1494年,阿茲特克的統治者阿維特索特爾征服了瓦哈卡谷中部[11],但薩波特克和米斯特克的聯盟仍然在抵抗阿茲特克。1502年,阿維特索特爾圍攻扎奇拉,但7個月後依然未能攻克,於是同薩波特克的統治者柯西喬扎議和[2]。此後,阿茲特克同薩波特克結為同盟,阿維特索特爾之女亦嫁給了柯西喬扎。當西班牙人抵達時,米斯特克人綁架了末代薩波特克國王柯西喬皮的妹妹,因此薩波特克同西班牙征服者結為同盟,共同對抗米斯特克人,並在此後滅亡阿茲特克的戰爭中站在西班牙一邊參戰。[12] 柯西喬皮亦受洗皈依天主教,教名為胡安·科爾特斯·西喀斯皮,並為道明會修築了一座女修道院。[13]

Remove ads
語言

薩波特克語屬於中美洲歐托-曼格語系,有超過100種方言,在大約公元前1500年左右同其他同語系的語言分離。時至今日,薩波特克語的使用者分布於瓦哈卡谷的中部、東部和太平洋沿岸,由於人口外流在墨西哥城以及紐約亦有分布。薩波特克語是一種聲調語言,共有4個聲調,同查蒂諾語在語言學上關係密切[14]。
社會發展
在公元前100年左右,薩波特克文明的快速擴張導致人口急速增長,因而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分化、中央集權以及宗教儀式活動。一直到公元1世紀,瓦哈卡谷仍然分屬於多個獨立的部落,這導致了地區中心的形成。[14]自公元2世紀開始,由於大量人口湧入阿爾班山,導致阿爾班山人口過剩的同時也促進了城市化。[15]
地理與農業
薩波特克文明的搖籃瓦哈卡谷是一個Y形的谷地,距離墨西哥城約200千米,三個分岔分別是西北部的埃特拉、南部的歐科坦以及東部的米特拉,交叉於海拔大約為1400m的高地上,南臨太平洋,北方則是東馬德雷山脈。該地區極其適合發展農業,是玉米可能的起源之一。一般認為,當薩波特克文明出現時,該地區的土壤還沒有和今天一樣受到侵蝕,且周圍的山脈仍被橡樹與松樹覆蓋。該谷地11月-5月為旱季,但在靠近巴爾薩斯河等河流的地區仍然能依靠河水以及周期性的洪水來進行耕種,而在遠離河流的地區薩波特克人則使用引水渠來澆灌作物。阿爾班山的水源則來自附近的溪流。薩波特克人亦在丘陵地帶等較為貧瘠的土地開墾荒地、種植莊稼以應對在公元前100年左右的人口爆炸式增長。此外,由於目前發現的灌溉系統不足以支撐如此大量的人口,考古學界認為目前尚有許多灌溉系統未被發現。[14]
Remove ads
科技

薩波特克文明有一套獨立的曆法系統和語素文字,即用一種圖案代表一個音節的文字。有研究認為薩波特克文字是中美洲地區第一種文字,並且對日後瑪雅文明、米斯特克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的文字系統有所影響,但目前對於薩波特克文字和奧爾梅克文明的文字孰先孰後尚有爭議。[17]在阿茲特克帝國的首都特諾奇蒂特蘭有一批薩波特克和米斯特克工匠為阿茲特克的統治者,包括蒙特祖馬二世製造珠寶,但薩波特克和墨西哥中部文明的聯繫可上溯至更遠,在阿爾班山有出土特奧蒂瓦坎風格的旅館,而在特奧蒂瓦坎也有發現薩波特克風格的神廟。[18] 薩波特克文明系定居農耕文明,建築以石磚和灰泥漿築城,士兵一般穿棉甲禦敵。
宗教信仰
同其他美洲文明一樣,薩波特克文明信奉多神教信仰,一些已知的神靈包括[14]:
- 科西喬,雨神,類似於阿茲特克文明的特拉洛克;
- 科奎哈尼,光明神;
- 皮托科佐比,玉米神。
薩波特克的神系中兼有男性與女性的神,其主要區別體現在服裝上:男性著短褲,可能還會有披風;女性則著連衣裙。大部分薩波特克的神靈都和農業與生育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此外,薩波特克人還會供奉一些吸收自其他文明神系的神,例如特奧蒂瓦坎供奉的羽蛇神、蝴蝶神和雨神,以及阿茲特克人的死亡與重生之神希佩托特克。薩波特克神話中對於人類起源有多種不同說法,有說法認為人類誕生自瓦哈卡谷地的石頭,也有傳說認為薩波特克人是由美洲豹、黑豹等大型貓科動物變化而來。此外,和其他納瓦特爾文明一樣,薩波特克文明也有關於奇科莫茲托克的起源傳說。[14]

薩波特克人會舉行犧牲儀式來為他們的住處和建築物祝聖。考古學家在奎拉潘一處用於存放犧牲祭品的窖藏中發現了許多翡翠珠子、兩對翡翠耳環、三把黑曜石小刀、一顆珍珠、貝殼、石頭、小動物的骨頭(可能是來自鳥類),這處窖藏大概建於公元700年。這些祭品各自代表不同的宗教意象:
- 黑曜石小刀象徵著血祭;
- 珍珠和貝殼代表大海,在薩波特克宗教中象徵冥界;
- 鳥骨代表著天空和與之相關的宇宙均衡;
- 翡翠在薩波特克文化中價值極高,尤其是精雕細琢過的首飾,因此是權力的象徵。
這場儀式的目的是為奎拉潘的金字塔神廟祝聖,因此需要與權力、祭祀還有冥界與宇宙均衡的意象。[19]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 阿爾班山遺址
- 米特拉遺址
- 聖何塞莫戈特遺址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