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藍盾國際組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藍盾國際組織(英語:The Blue Shield),前身為國際藍盾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Blue Shield),是致力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國際組織,成立於1996年。[1]
其成立初衷是成為文化遺產界的紅十字會,[2][3]藍盾一詞源於揚·扎赫瓦托維奇設計的藍色盾牌標誌,該標誌用以標示受1954年《海牙公約》保護的文化遺產地點。
藍盾組織的使命宣言載於其章程中:「此為由全球多個委員會和專業人士所組成的網絡,致力於保護全球文化資產,關注有形與無形、文化與自然遺產,並在武裝衝突、自然或人為災難事件中保護它們。」
藍盾組織是聯合國、聯合國維和部隊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重要合作夥伴,也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密切合作[4][5][6]。
Remove ads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亞多地的文化遺產遭廣泛破壞與掠奪。戰後,聯合國於1946年成立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透過文化交流與保護促進和平、發展與對話。在荷蘭的倡議下,協助起草並推動了《關於武裝衝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的海牙公約》,這是第一個專門針對戰爭期間文化遺產保護、並獲廣泛簽署的國際條約。該公約於1956年8月7日生效,要求締約國無論戰時或平時,皆有責任保護本國或交戰國境內的文化財產。[7]
到了1996年,由下列四個主要的國際非政府文化遺產組織共同發起,成立了「國際藍盾委員會」(ICBS),代表GLAM領域內的專業人士[8]:
- ICA:國際檔案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
- ICOM:國際博物館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 ICOMOS: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 IFLA: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為進一步保護衝突中的文化遺產,《1954年海牙公約第二議定書》(1999年)第27條第3款[9]明確提及國際藍盾委員會,將其列為「武裝衝突中文化財產保護委員會」的諮詢機構[10]。
四個創始組織(ICA、ICOM、ICOMOS、IFLA)共同合作,預防與應對可能影響文化遺產的緊急情況。2005年,音像檔案協會暨合作理事會加入,但於2012年退出。[11]
至2000年起,全球各地開始成立「藍盾國家委員會」以保護本國文化遺產[12]。2006年,各國委員會與國際藍盾委員會代表於荷蘭海牙舉辦「邁向有組織的穩固:基礎建設與意識」會議。會中各國簽署《海牙協議》,正式成立「藍盾國家委員會協會」(Association of National Committees of the Blue Shield,ANCBS),以統籌各國委員會之間的協作。ANCBS於2008年正式成立,並任命卡爾·馮·哈布斯堡為首任主席。[12][13]
在此期間,卡爾·馮·哈布斯堡多次前往衝突國家實況調查,了解當地文化遺產的破壞情況。[14][15]
在文化財產保護方面,藍盾與聯合國及UNESCO之間有著密切合作[16][17]。根據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所言,UNESCO與藍盾國際組織之間的合作將進一步強化。博科娃在2017年藍盾國際會議上表示:「UNESCO與藍盾國際有著共同目標……我們致力於保護文化財產,從而延續人類的文化遺產。」[18]
2016年,國際藍盾委員會與藍盾國家委員會協會正式整併為「藍盾組織」(The Blue Shield)。章程也隨之修改,藍盾組織登記為荷蘭的協會法人[19]。該章程於2017年在維也納舉行的藍盾大會上正式通過[20]。
前任藍盾主席哈布斯堡強調語言保存同樣是文化遺產保護。他指出:「現今世界平均每六週就失去一種語言。目前世上約有6,800種語言,但只有4%的人講著96%的語言,而96%的人口只使用4%的語言。這4%語言因為使用人口眾多,因此未發生風險。但其餘96%則都處於不同程度的危險中。我們必須像對待瀕危物種一樣來對待這些語言。」[21]
藍盾國際特別關注軍事和平行動中的文化遺產保護議題。在 2019年「藍盔論壇」(Blue Helmet Forum)中,來自美國、丹麥、黎巴嫩、義大利、克羅埃西亞、斯洛伐克與奧地利的 40位講者、與會者一同深入探討。會中討論美軍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實戰經驗、義大利設立文化財保護特別部隊的做法等實例。哈布斯堡也指出,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應在衝突期間或戰後實施,更應延伸至和平時期與非戰爭情境中[22]。
2020年,藍盾國際與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黎巴嫩軍方合作,在貝魯特爆炸之後展開為期一個月的文化財產修復與保護專案,協助修復受損的遺產建築與文化設施。[23][24]
Remove ads
組成


藍盾組織由全球各地的國家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s)組成,並由藍盾國際理事會(Blue Shield International, BSI)統籌協調。BSI 會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所有國家委員會的名單[25]。
BSI 理事會由9名成員組成,其中4名為ICA、ICOM、ICOMOS和IFLA的指定代表,另外四名理事由各國國家委員會中的候選人經大會選舉產生。新一屆理事會每三年改選一次,在2017 年藍盾大會上,卡爾·馮·哈布斯堡被任命為藍盾組織的首任主席,彼得·史東則為副主席。到了2020年8月,哈布斯堡卸任,由彼得·史東接任主席。[26]
使命與行動領域

藍盾組織是由全球各地熱心人士組成的委員會網絡,其使命是:
致力於保護全球文化財產,並關注在武裝衝突、天然災害或人為災難中,對文化與自然遺產(有形與無形)的保護。[27]
藍盾組織的核心目標列於《2016年藍盾章程》第2條[27]:
- 保護文化與自然遺產(包括有形與無形)免受戰爭與環境災難的影響
- 推動批准、尊重與執行《1954年海牙公約》及其兩項議定書
- 提升大眾認知在緊急情況中保護遺產的重要性
- 推廣與提供相關訓練(對象包括遺產專業人士、武裝部隊、其他緊急應變人員,以及涉及防止非法文物交易的相關人士)
- 鼓勵社群參與、投入文化財產保護
- 促進與相關機構在緊急情況下的合作與協調
藍盾的工作以國際法為基礎,尤其是《海牙公約》及其1954年與1999年兩項議定書。這些公約屬於國際人道法範疇,又稱為戰爭法或武裝衝突法,其目標是基於人道理由限制戰爭對人員與財產造成的影響。[28]
藍盾組織在其 2017 年大會 上正式採納了「四級保護策略」(Four Tier Approach),用以描述在武裝衝突中,文化遺產專業人士與軍方合作以保護文化財產的四個關鍵階段。[29]
藍盾國際組織致力為全球軍隊提供文化財保護訓練,並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列為合作夥伴之一[30]。除與北約合作外[31][32],藍盾也曾為喬治亞、斐濟等國的軍隊進行相關訓練。[33][34]
藍盾標誌

國際藍盾委員會採用《海牙公約》中的藍色盾徽作為標誌。此符號在武裝衝突中代表需受保護的文化財產,受國際法保護並限制使用。[35]
為避免與該徽章混淆,藍盾國家委員會協會設計出不同的版本:保持藍色盾徽圖案,將皇家藍改為較淡的藍色,並嵌入青藍色的圓形背景中,搭配標語「在緊急情況下保護世界文化遺產」(Protecting The World's Cultural Heritage During Emergency Situations)。[35]
當兩者於2016年合併時,為體現組織的新整合與方向,藍盾展開品牌重塑作業,最終在2018年正式通過現今標誌。該標誌象徵藍盾組織,源自海牙公約的宗旨,同時擴展任務至今日涵蓋更廣泛的文化遺產危機保護工作[35]。
藍盾標誌代表的是藍盾國際理事會(Blue Shield International Board),亦用以表示全球各地官方註冊之國家藍盾委員會。其用途在於提高組織與標誌的能見度,並強化組織名稱與其合作行動之間的關聯性[35]。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相關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