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世界遺產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蘇聯世界遺產列表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制訂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指對全人類有重要文化自然價值的遺產項目[1]。常見文化遺產包括古蹟(如建築、雕塑、題字)、建築群、遺址(如考古遺址);自然遺產通常是具備特殊物質和生物價值的自然地貌、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如瀕危動植物棲息地),或在科學、保育、自然美角度極具價值[2][3]蘇聯1988年10月12日批准公約,該國自然和文化遺蹟因此有資格列入《世界遺產名錄》[4]。1990年12月,蘇聯在加拿大班夫舉行的第1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俄語14-я сессия Комитета всеми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ЮНЕСКО入選首批共5項遺產,分別為基輔:聖·索菲婭教堂佩喬爾斯克修道院列寧格勒歷史中心及其相關古蹟群[註 1]伊欽·卡拉內城基日島的木結構教堂、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紅場[5]

蘇聯截至1991年12月解體時的世界遺產一直為這5項,皆為文化遺產,之後1項歸屬烏克蘭,為基輔:聖·索菲婭教堂和佩喬爾斯克修道院[6];3項歸屬俄羅斯聯邦,為列寧格勒歷史中心及其相關古蹟群、基日島的木結構教堂、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和紅場[4];1項歸屬烏茲別克共和國,為伊欽·卡拉內城[7]

世界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十項標準收錄世界遺產,入選項目必須符合至少一項標準,其中第一(i)至六(vi)項為文化遺產,第七(vii)至十(x)項為自然遺產,同時符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標準的叫複合遺產,順序按入選年份排列,代表文化遺產[8]

更多資訊 名稱, 圖片 ...
名稱 圖片 地點 編碼與入選標準 入選年份 簡介
基輔:聖·索菲婭教堂佩喬爾斯克修道院 Thumb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基輔 527
(i)(ii)(iii)(iv)
1990 基輔羅斯基督化後,基輔很快在11世紀建造聖·索菲婭教堂,當時的室內馬賽克濕壁畫得以保留。教堂周圍的烏克蘭巴洛克風格修道院建築建於17到18世紀,佩喬爾斯克修道院呈現11到19世紀建築風格變遷。除教堂、修道院外,此地洞穴還是聖徒長眠之處。本項目乃東正教會重要核心[9]
列寧格勒歷史中心及其相關古蹟群[10][註 1] Thumb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列寧格勒 540
(i)(ii)(iv)(vi)
1990 列寧格勒源自沙皇彼得大帝芬蘭灣涅瓦河畔建新國都和港口城市的構想,18世紀初在沼澤、泥炭、岩石組成的險峻地形上建成。遺產包含巴洛克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城市歷史中心,還有周邊如普希金彼得宮城內紀念物與宮殿。城內知名建築如冬宮(圖,埃爾米塔日博物館所在地)、海軍部大理石宮。進入20世紀後,十月革命和二戰時期的列寧格勒圍城戰都發生在該城[11]
伊欽·卡拉內城 Thumb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希瓦 543
(iii)(iv)(v)
1990 伊欽·卡拉內城是一座位於希瓦綠洲的古老內城,該城由10公尺高的城牆保護著,並且是通往伊朗商貿路線上的最後一個驛站。其中著名的遺址有德尤馬清真寺,以及19世紀初由阿拉·庫里可汗修建的2座宮殿群[12]
基日島的木結構教堂 Thumb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基日島 544
(i)(iv)(v)
1990 奧涅加湖基日島有兩座18世紀木製教堂(分別是主顯聖容教堂和代禱教堂)和1862年的木製八韻角鐘樓,採用獨特的藝術風格,代表俄羅斯木匠技術巔峰。建築定期修整,但尚未大規模翻修[13]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紅場 Thumb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莫斯科 545
(i)(ii)(iv)(vi)
1990 莫斯科建於1147年,13世紀便是莫斯科大公國首都和宗教中心,克里姆林宮是城內最古老的部分。城牆與塔樓建於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邀請義大利建築師設計教堂,呈現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影響。聖母升天大教堂是皇室加冕聖地,天使長主教座堂是俄羅斯親王與沙皇長眠之所。市政建築源自18至19世紀。紅場位於克里姆林宮牆外,左圖為紅場盡頭的聖瓦西里主教座堂[14]
關閉

註釋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