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蘇聯—立陶宛互不侵犯條約

1926年蘇聯與立陶宛簽訂的條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蘇聯-立陶宛互不侵犯條約》(立陶宛語Lietuvos–SSRS nepuolimo sutartis)是立陶宛蘇聯在1926年9月28日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重新確認了1920年《蘇俄-立陶宛和平條約》的所有基本條款。也是在1926年的這份互不侵犯條約中,蘇聯繼續承認立陶宛擁有維爾紐斯維爾紐斯地區的主權,儘管這些地區自1920年熱利戈夫斯基兵變起,便一直處於波蘭統治之下。它還承認立陶宛在克萊佩達地區的利益。作為交換,立陶宛同意不加入任何針對蘇聯、反對蘇聯的聯盟組織。這意味著,立陶宛將在國際上遭受孤立,蘇聯當時並非國際聯盟成員國。[1]1926年11月9日,兩國在當時立陶宛的首都考納斯交換批准書,該條約自即日起生效,並於1927年3月4日登錄於國際聯盟的條約叢書中。[2]

快速預覽 類型, 簽署地點 ...

這份條約是由立陶宛人發起倡議,他們在《羅加諾公約》後持續尋求新的外交政策方向。[3]條約協商自1925年12月25日開始,蘇聯外交事務人民委員格奧爾基·契切林在前往莫斯科的旅途中停留於考納斯。[3]談判過程十分艱難,其他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對這份條約內容都不贊成,因為這將阻礙《波羅的海公約》的議定。波蘭聲稱《蘇聯-立陶宛互不侵犯條約》違反《里加和約》,而德國則對該條約增加立陶宛對克萊佩達地區的主權要求感到憂慮。[3]

這份條約也在立陶宛國內引發爭議。1926年11月5日,第三屆立陶宛國會英語Third Seimas of Lithuania批准這份條約,引發學生示威抗議國家趨向「布爾什維克化」,其中一次示威活動被警方武力驅散,這被視為1926年立陶宛政變發生的導火線之一。[1]然而,立陶宛外交官則認為,在當時的歐洲政治環境中,這份條約讓立陶宛可繼續堅持維爾紐斯地區的主權爭議。《蘇聯-立陶宛互不侵犯條約》規定條約將在5年內到期,但在1931年5月6日,它又被延長了5年;[4]1934年4月4日,再被進一步延長到1944年12月31日。[5][6][7]1933年7月5日,兩國又再簽了一份單獨的條約來界定何謂「侵略」。1940年6月15日,隨著蘇聯出兵佔領立陶宛,這份條約也被打破。[8]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