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蘭氏蝦屬
抱怪虫科的一属节肢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蘭氏蝦屬(學名:Ramskoeldia)是一種放射齒目的一個屬,底下還有兩個物種,分別是:扁刺蘭氏蝦(學名:Ramskoeldia platyacantha,又稱作寬棘蘭氏蝦)和似形蘭氏蝦(學名:Ramskoeldia consimilis)。在[1]中國發現此物種的,生活在寒武紀的中期。[1]發現了蘭氏蝦的附肢和咀嚼式的口器,和一些比較不完整的口錐化石。此物種與同科的里拉琴蟲屬和抱怪蟲屬很相近,都是在中國南部發現的[2][3],而且附肢形狀很類似。[1]
Remove ads
發現
在中國雲南東部共四個地方都有發現蘭氏蝦的化石,分別是:筇竹寺地層(Chiungchussu Formation)中的玉案山組(Yu'anshan Formation),海口鎮(Haikou area)的麻坊層(Mafang section)和還有耳材村層(Ercaicun section),還有澄江市的黑馬底層發現了許多標本。[1]在美國發現了可能是似形蘭氏蝦的化石標本。[4]
命名
屬名Ramskoeldia是為了感謝拉爾斯·拉姆斯科爾德(Lars Ramsköld)他早期對澄江生物群的研究,而且提出有一些放射齒目的物種有咀嚼式的口器,這個的想法;扁刺蘭氏蝦(Ramskoeldia platyacantha)的種加詞platyacantha是由希臘語platy(寬闊)和希臘語acanth(棘刺)組成的,指附肢的腹側上有許多較大的刺;似形蘭氏蝦(Ramskoeldia consimilis)的種加詞consimilis是由拉丁語相似的意思,因為附肢長相與帚刺侯氏蝦(Houcaris saron)非常相似。[1]
型態

附肢分為兩部分,柄節(shaft) 和螯節(distal articulated region),柄節為靠近頭部的部分,螯節為附肢延伸出去的部分。腹側上的刺稱作附肢內葉(endite),在內葉上還有更小的刺,稱作前附肢輔助刺(auxiliary spines)。附肢的背側上有刺,稱作背刺(dorsal spine)。

扁刺蘭氏蝦的附肢長度約為15公分(如果不包含梗節的部分)。在梗節與末端節的背側形成了一個大約150度的夾角,但是也有些標本的夾角是直的。附肢上比較寬的前附肢棘,分布在第四節到第十五節上。大部分的前附肢棘上有兩對前附肢輔棘,前附肢輔棘左邊與右邊的刺並不對稱,右邊稍為的長了一點,而前附肢輔棘的末端指向附肢的外側。在偶數節的前附肢棘比在奇數節的前附肢棘還要大,與可能是奇蝦科的薄刃蝦屬[5]或是抱怪蟲科的關山蝦屬[6][7]一樣,而且越後面的棘會愈來愈小,但有一個例外是第八節的比第六節還要大。[1]第四節的前附肢棘最大,但是與其他比較短的前附肢棘一樣,都沒有超過附著在那個節的高還要長。第十二節至第十六節上有背刺,而第十二節的背刺非常微小,而十三節至第十五節的背刺最長。最後一個節,也是第十六節,上面有兩根小刺,一根是背刺,另一根是末刺。在梗節上也有前附肢棘,其中的第二節有著與端節的節插不多大小的前附肢棘。第一節與第三節只有一根刺的前附肢棘。[1]
似形蘭氏蝦的附肢比起寬棘蘭氏蝦的附肢還要更細長,在梗節與末端節的背側形成了一個大約126至148度的夾角。第四節到第十五節具有非常多前附肢輔棘的前附肢棘,至少在前附肢棘的基部都會有一對前附肢輔棘。前附肢棘的大小也隨著奇數節或是偶數節,偶數節的前附肢棘比奇數節的前附肢棘還要大。每個前附肢棘都會有兩對前附肢輔棘。而且在第四節的前附肢棘最大,第四節與第六個、第八個、第十二節一樣,前附肢棘比它附著的節還要長,前附肢棘還要稍微的彎曲。在第十三節到第十五節有的背刺,而第十六節有許多非常嬌小、類似爪子的末刺,在第三節的腹側也有類似的小刺。[1]
Remove ads
咀嚼式口器(gnathobase-like structures, GLSs)位在頭部附近。[8]兩側咀嚼式口器的末端刺互相指著,代表可能在成對的。這兩側的是由六個小塊具有小小的突出物,排成兩排。[1]
分類


而某些發現的物種,例如:赫德蝦屬(Hurdia)和奇蝦屬(Anomalocaris)都是發現口錐,而不是發現咀嚼式口器。而抱怪蟲屬(Amplectobelua)的雙肢抱怪蟲(Amplectobelua symbrachiata)也有發現同樣的結構,所以可能抱怪蟲屬與為同一個科,再加上附肢的型態也很相近。[1]在第四節的前附肢棘最大,而偶數節的前附肢棘比奇數節的前附肢棘還要大。[8]
資料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