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蘿莉塔綜合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蘿莉塔綜合症
Remove ads

蘿莉塔綜合症(日語:ロリータ・シンドローム艾尼克斯在1983年10月發售的成人遊戲。它於艾尼克斯主辦的第2屆遊戲愛好者程式設計大賽中獲獎,並在1980年代日本蘿莉控熱潮期間因其內容獵奇而成為話題。

快速預覽 蘿莉塔綜合症, 常用譯名 ...
Remove ads

遊戲系統

Thumb
《蘿莉塔綜合症》的其中一環節

《蘿莉塔綜合症》以蘿莉塔之家(メゾン・ロリータ)為舞台,該屋子有5間房間——從1號室到5號室。每間房間都有一名被囚禁的少女需要玩家去拯救[5][2][3]。1號室的少女被綁在台子上,她面前則有一把圓鋸,其以繩索掛在半空,並不斷往下移動[2][3]。玩家需從10把鎖匙中猜出真正的1號室鎖匙,才能開門救她。他們最多可猜5次[3][2]。2號室的少女被綁在牆上,要救她則需向她拋刀,但不能擲中她[3][2]。不過預先準備好的10把刀子當中有1把至2把是彎的,選中它們便會令該名角色喪命[2]。3號室的少女躺在床上,呈瀕死狀態。要救她則先要從紅、黃、綠三種顔色的藥物中選取正確的那款,然後對著合適的部位施用(同樣是三選一,玩家要從胸部、腹部、性器官三個部位中選擇一個)[2][3]。玩家需在4號室跟室內的少女玩石頭、剪子、布。每當玩家猜贏,該名角色便會脫掉一件衣服。不過若玩家猜輸,她就會穿回所有衣服。因此,玩家需連續猜贏七次才能過關[2]。該一遊戲的正確選項完全隨機,因此玩家需以運氣取勝。若然成功救出女主角或在某部分中勝出,那麽玩家便能觀賞該些少女的裸體[6]。最後的5號室為攝影室,設立的目的在於讓玩家拍攝少女角色的身姿[3]

Remove ads

開發與發行

1980年代期間,日本出現了一股蘿莉控熱潮,不少創作者紛紛於作品中加入蘿莉元素[3]。當時日本對於性的創作表達相對寬鬆,有關內容大多只交由創作方自我審查[4]。艾尼克斯於熱潮期間發行《蘿莉塔綜合症》一作[3][4][5]。其在PC-6001和FM-7/8上以磁帶形式發行。PC-8801版則以磁帶或5英寸的2D磁片發行[3]。它的角色由漫畫家望月かつみ負責繪製[3]。此外,望月亦負責編寫這部作品的程式[2][5]

評價

《蘿莉塔綜合症》在艾尼克斯主辦的第2屆遊戲愛好者程式設計大賽中被選為「入選作」[7],並因此而得以成為商品[5]。在開售後,這部作品隨即成為話題。當中不少人都把焦點放在玩家輸掉遊戲時,女主角慘死的情景。此外很多玩家希望官方能推出續作[3]。1985年,光榮推出本作事實上的續作《我的蘿莉塔》(マイ・ロリータ[8]望月かつみ同樣參與上述作品的開發工作[5]

評論家普遍認為本作是問題作。「電腦世界的秘密基地」(電脳世界のひみつ基地)的編輯松田寫道,本作比同一年代發行的《團地妻的誘惑》更「迷惑」,與《瑪麗醬陷入絕境》相比則顯得較「獵奇」[6]。此外,他亦認為把蘿莉元素跟獵奇結合的做法相當獨特,並指出本作為蘿莉控熱潮帶來不少衝擊[6]。電腦遊戲雜誌的編輯前田尋之在專欄中表示,本作即使放在審查標準較寬鬆的1980年代也是「突圍而出」,並認為這部作品的內容為「美少女遊戲史上最殘劣」[4]。多根清史在《超成人遊戲》(超エロゲー)中指出,本作即使內容獵奇,也能夠順利發行的原因在於1980年代的日本遊戲市場主要是面向大人,並形容它是艾尼克斯及成人遊戲史上「最大的問題作」[2]。漫畫家J. Sairo日語J・さいろー在成人遊戲雜誌《BugBug》中同樣形容本作是艾尼克斯的問題作[9]。他亦寫道本作在該公司的奇妙類遊戲中扮演著一定角色[10],並促成「電鋸遊戲的一大流派」[9]

本作的角色則獲得褒貶不一的評價。松田指出,畫師在繪畫本作的少女時並沒有採用露骨的畫風,反把他們畫成純潔無瑕的樣子——這讓之感到一定的落差[6]。多根形容該些少女的身軀被畫成「桶狀」,並認為這可能符合部分玩家的口味[2]。Cracked.com的撰稿人麥克斯韋·葉茲皮特洛克(Maxwell Yezpitelok)指出,《瑪麗醬陷入絕境》的女主角看起來就像是個大人,而《蘿莉塔綜合症》的女主角看起來則「小於10歲」,並說該遊戲「以帶性挑逗的方式描繪幼兒」[11]。J. Sairo指出,遊戲標題畫面的少女並沒有於本編中登場,故認為她只是形象角色[9]

成人遊戲文化研究概論(修訂版)》(エロゲー文化研究概論 増補改訂版)著者宮本直毅認為,《蘿莉塔綜合症》由於採用隨機決定正確選項的系統,故其攻略難度為「地獄級」[5]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