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蝙蝠俠 (漫畫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蝙蝠侠 (漫画书)
Remove ads

蝙蝠俠》(英語:Batman)是一部正在連載的美國系列漫畫,以DC漫畫超級英雄蝙蝠俠為主角。 該角色首次出現在《偵探漫畫》第27期(1939年5月)。 蝙蝠俠是如此的受歡迎,以至於DC決定為他開啟一個獨立的連載系列,並於1940年春季開始出版。[2][3]它是第一次宣傳是在1940年4月初,就在他的新夥伴神奇小子羅賓出場一個月後。

快速預覽 蝙蝠俠, 出版資訊 ...
Remove ads
快速預覽 「蝙蝠俠 (漫畫書)」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國大陸 ...

《蝙蝠俠》漫畫最初是作為季刊發行的,但後來在20世紀50年代末成為雙月刊,之後又成為月刊,此後一直如此。2011年9月,新52重啟改變了DC漫畫宇宙的連續性。在這個新的時間線上《蝙蝠俠》重新推出了新的第一期。

2016年,DC漫畫開始的第二次期號重開,新系列標題為DC重生。2016年8月開始的第3輯蝙蝠俠為半月刊連載。

Remove ads

出版的歷史

黃金時代

1939年5月,蝙蝠俠首次出現在《偵探漫畫》第27期中。1940年春,《蝙蝠俠》第1期發行並在蝙蝠俠的故事中引入了新角色,其中最著名的是貓女和蝙蝠俠的宿敵:小丑。[4]並在第16期介紹了阿爾弗雷德,韋恩家的管家。[5]

編輯惠特尼·埃爾斯沃思在1941年將《蝙蝠俠》的故事分配給了畫師迪克·肖普。[6]由於預料到鮑勃·凱恩將被徵召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DC預存了肖普的工作以防止延誤。肖普第一次在《蝙蝠俠》上的工作是蝙蝠俠第18期的封面。[7]肖普第一個原創的蝙蝠俠故事工作,出現在蝙蝠俠第19期。他畫了封面和前三個故事,並為第四個故事做了鉛筆稿由諾姆·法倫描線。[8]像所有那時蝙蝠俠作家,肖普只能作為凱恩的」影子畫師「。

在這個時代首次亮相的惡棍包括第49期(1948年10月)的瘋帽匠和第63期(1951年2月)的殺手蛾。[9]1953年,謝爾登·莫多夫成為另一個主要的蝙蝠俠」影子畫師「,他與溫·莫蒂默和迪克·肖普一起,在凱恩的監督下按照凱恩的風格,創作出了一些署名為鮑勃·凱恩的故事[10]1955年6月在第92期中比爾·芬格和莫多夫引入了蝙蝠獵犬艾斯。[11]

Remove ads

白銀時代

漫畫迷和歷史學家都知道蝙蝠俠在白銀時代曾大量涉足科幻故事。[12]此時期新加入的角色包括冷凍先生和最初代的蝙蝠女孩——貝蒂凱恩。[13]

1964年,尤利烏斯·施瓦茨被任命為《蝙蝠俠》系列負責人。他拋棄了許多搞笑角色如蝙蝠女孩俠、蝙蝠獵犬、蝙蝠小子等。由《偵探漫畫》第327期(1964年五月)開始,漫畫封面標示了「新面貌」。[14][15]施瓦茨負責的第一個蝙蝠俠故事是在1964年6月,由法國作家愛德華·赫倫創作,由謝爾頓·莫多夫畫作。[16][17]謎語人在消失了18 年後在第171期(1965年5月)歸來。[18]毒藤女就是在在第181期創作的新惡棍。[19]1966年開播的蝙蝠俠電視系列劇對蝙蝠俠這個人物本身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影集中像蝙蝠女孩的角色與影集中誇張滑稽的風格被帶入了漫畫之中。在蝙蝠俠電視節目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後,編劇弗蘭克·羅賓斯和畫師伊弗·諾維克在故事中讓迪克·格雷森去上大學,並在第217期(1969年12月)中讓蝙蝠俠離開韋恩莊園。[20]

1970年代

1971年,編劇丹尼斯·奧尼爾和畫師尼爾·亞當斯接手了《蝙蝠俠》並決定開將蝙蝠俠帶回40年代的黑暗起源。 [21]奧尼爾和亞當斯介紹了一個名叫拉斯奧古的新反派,並且還讓小丑回歸到他的本源,成為會因為一時興起而殺人的一個瘋子。[22][23][24][25]《蝙蝠俠》第237期(1971年12月)展示了奧尼爾和亞當斯的超虛構故事,在佛蒙特州拉特蘭舉行的拉特蘭萬聖節遊行上,幾位漫畫創作者出現在故事中,並與蝙蝠俠和羅賓互動。[26]奧尼爾說他的想法是「簡單地把它帶回起點。我去DC的圖書館讀了一些早期的故事。我試著了解凱恩和芬格在追求什麼。」[27]漫畫歷史學家萊斯·丹尼爾斯觀察到,奧尼爾對蝙蝠俠的解讀是復仇的強迫症,他謙虛地將其描述為回歸本源,實際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想像行為,它影響了每一個後續版本的黑暗騎士。[28]第254期(1974年1月-2月)至第261期(1975年3-4月)系列採用100頁的超大號格式。[29]1978年6月,《蝙蝠俠》系列達到了第300期,並由作家大衛·弗恩·里德、藝術家沃爾特·西蒙森和迪克·佐丹奴共同創作[30][31]萊恩·溫在第307期(1979年1月)開始成為該系列寫腳本,在他的第一期連載中,他創造了盧修斯·福斯,後來摩根·費里曼在電影《蝙蝠俠:開戰時刻》《蝙蝠俠:黑暗騎士》,《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飾演了他。[32]朱利葉斯·施瓦茨在第 309期(1979年3月)結束了他的編輯生涯。

Remove ads

1980年代

馬福·沃夫曼曾在第331期(1981年1月)短暫地寫過《蝙蝠俠》,並參與創作了閃電人。[33]羅伊·托馬斯也有過短暫的參與。[34][35]編劇傑瑞·康威和畫師唐·牛頓在《蝙蝠俠》第357期(1983年3月)中引入了傑森·托特。[36]之後托德在第368期(1984年2月)中擔任羅賓。[37][38]編劇道格·莫許在第360期開始接手創作,他和畫師湯姆·曼德雷克在《蝙蝠俠》第386期((1985年8月)中創造了黑面具這個角色。[39][40][41]莫許的長期合作夥伴,藝術家保羅·古魯西的DC漫畫處女作是個兩期的故事,分別在《蝙蝠俠》第393期和第394期。[42][43]1986年10月,這《蝙蝠俠》連載到了第400期,並由幾位流行漫畫藝術家創作,其中包括小說家史蒂芬·金的引言。[44]

在《無限地球危機》後DC漫畫的連續性被改變了。舊角色有機會被重新介紹。雖然《蝙蝠俠》系列沒有重啟,但在蝙蝠俠404到407期連載的「第一年」故事線中法蘭克·米勒與畫家大衛·馬索伽利合作為蝙蝠俠這個人物的起源作重新的設定。故事《蝙蝠俠:第一年》因其對蝙蝠俠起源的真實演繹以及對從未讀過蝙蝠俠系列的新讀者的易於理解而廣受好評。[45] IGN漫畫將「第一年」排在了前25位最偉大的蝙蝠俠漫畫小說之首,稱「在此之前或之後,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如此完美地捕捉到高登和蝙蝠俠的現實主義、勇氣和人性。」[46] 著名的漫畫作家格雷格·盧卡, 傑夫·勒布和朱迪·維尼克都把「第一年」作為他們最喜歡的故事。[47] 在「第一年」之後,編劇馬克斯·艾倫·柯林斯和畫師克里斯·華納為傑森·托特創作了一個新的起源。[48] 之後吉姆·斯達林成為了《蝙蝠俠》的作者,他的第一個故事情節是第417-420期(1988年3月- 6月)的《十野獸之夜》,帶來了新反派KGB野獸。[49] 在斯達林任職期間,DC漫畫公司開始意識到粉絲群對傑森·托特角色日益不滿的態度。在角色的生命垂危之後,DC推出電話投票,讓讀者決定傑森的生死。最終以72票的微弱差距決定了傑森的死。一個月之後,這個角色在故事中死亡。這個故事題為「家中亡故」,由於一個熟悉的角色的生命以驚人的結局而告終,因此受到了高度媒體曝光。[50] 作家馬爾夫沃爾夫曼和藝術家帕特布羅德里克在第436期「蝙蝠俠:第三年」的故事中創造了蒂雷·德雷克的,並讓這個角色在第442期的故事」孤獨死亡之所」的故事情節中成為了第三代羅賓。[51]

Remove ads

1990年代

部分受到1989年提姆•伯頓執導的電影《蝙蝠俠》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的漫畫作品基調更為陰暗。提姆·德雷克版的羅賓在艾倫·格蘭特和諾姆·布里福格爾創作的第457期(1990年12月)中得到了尼爾·亞當斯設計的新服裝。[52]20世紀90年代,蝙蝠俠系列的主要作者是格蘭特、道格·莫許和查克·狄克遜。莫許和狄克遜策劃了騎士隕落的聯動事件,讓蝙蝠俠的背部被反派班恩打斷。[53]而名為死亡天使的尚·保羅·范雷在布魯斯·韋恩復健期間受託穿上蝙蝠裝代替成為新的蝙蝠俠。但他過於嗜血暴力,韋恩復原後不得不強行收回了蝙蝠裝。[54]莫許和畫師凱利·瓊斯在蝙蝠俠第535期(1996年10月)中共同創造了食人魔。[55]

1999年開始了一個長達一年橫跨所有蝙蝠俠相關漫畫期刊的故事線《無主之地》,講述受地震襲擊後的高譚市的故事。[56]2000年,作家格雷格·盧卡將此故事改編成小說出版。[57]

Remove ads

2000年代

2000 - 2003

在「無主之地」結束後,格雷格·盧卡去負責《偵探漫畫》,《蝙蝠俠》由編劇拉里·哈馬和畫師史考特·麥克丹尼爾負責創作了七期。在第582期,艾德·布魯貝克成為了《蝙蝠俠》的編劇[58] ,並開始了一個描寫更真實的犯罪故事的趨勢,其中包括一些更接地氣的反派角色,如企鵝,新反派蔡司,以及死射。[59] 布魯貝克為了寫一個短篇故事「警察倒下」而中斷了他蝙蝠俠連載的工作,這個短篇故事描述了高登局長在執行任務時被槍擊,最終從高譚警察部隊退役。在布魯貝克回來之前,作家布萊恩·k·沃恩寫了一份三期的短故事,重點關注了蝙蝠俠的偽裝的犯罪角色火柴馬龍。之後由布魯貝克和魯卡策劃的聯動事件名為「布魯斯韋恩:兇手?」  布魯斯·韋恩因謀殺女友而遭陷害,差點拋棄平民身份。


[60][61][62][63][64]

2003 - 2006

2002年末,第608期開始編劇傑夫·洛布與畫家吉姆·李合作為期12期的「緘默」故事線;此故事成為自蝙蝠俠第500期後首次登上鑽石漫畫發行公司銷售冠軍的蝙蝠俠漫畫。吉姆·李的線條紮實,配合宏大的場景和精美的電腦上色,畫面效果極致奢華。[65]引入故事同名的新角色,以及重新定義了謎語人,治癒了哈維·登特,並對傑森·托特之死的相關事件提出了質疑。眩暈漫畫《100發子彈》的創作團隊在《蝙蝠俠》中開始《驚爆危城》的六期故事。[66][67]編劇賈德·溫尼克成為該系列的作者,並在一個題為「頭罩之下」的故事中表明說,傑森·托特早已復活,並以紅頭罩為幌子下成為了高譚的反英雄。[68]

無限危機後系列、DC漫畫宇宙的所有常規的月度連載向後跳了一年的時間,描繪的人物在與前幾期完全不同的情況和環境中。《面對面》由詹姆士·羅賓遜撰寫,講述了蝙蝠俠從長達一年的海外之旅中歸來,重現了他年輕時離開高譚市後所進行的修行,並講述了詹姆斯·高登重返高譚市警局局長位置的故事。[69]

2006 - 2009

格蘭特·莫里森在第655期開始了他的蝙蝠俠史詩。[70]第一個故事是《蝙蝠俠與其子》揭示了韋恩有一個名叫達米安的兒子,他試圖引導孩子遠離他母親塔里亞的陰謀。[71]從那時起,莫里森開始了一個長故事性,一個有影響力的邪惡組織「黑手套」試圖摧毀蝙蝠俠以及他所代表的一切。這最終導致了蝙蝠俠R.I.P.的故事情節,黑手套最初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但是受到布魯斯·韋恩保持理智的能力的挫敗,在被清空記憶後,一個不穩定的,瘋狂的人格接管了這個蝙蝠俠的身體。[72]在阻止黑手套之後,莫里森將蝙蝠俠帶入了他主持的大事件《終極危機》中,結局蝙蝠俠似乎被達克賽德殺死了。[73]但事實上,他被送往遙遠的過去,被困在那裡的。[74]尼爾·蓋曼寫了第686期,這是標題為《披風斗士的命運》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連載在《偵探漫畫》上。這就像艾倫·摩爾為超人寫的《明日之子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一樣,成為了蝙蝠俠的靈魂之作。[75]

之後,主要的蝙蝠俠系列連載中斷,直到短篇《披風爭奪戰》後迪克·格雷森成為新任蝙蝠俠,布魯斯·韋恩從DC宇宙中消失。[76]格蘭特莫里森一直參與寫作蝙蝠俠,但是是在一個新的系列題為《蝙蝠俠和羅賓》,在此時期格雷森成為蝙蝠俠而達米安·韋恩擔任新的羅賓。作家賈德·溫尼克寫了格雷森的第一個蝙蝠俠身份的故事,然後把編劇和畫作責任交給了東尼·丹尼爾。[77][78]

Remove ads

2010年代

丹尼爾擔任這個系列的主要編劇,直到第699期。隨著《蝙蝠俠》第700期(2010年8月)的出版,《蝙蝠俠》達到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格蘭特·莫里森回歸,並與丹尼爾、弗蘭克·奎利特、安迪·庫伯特和大衛·芬奇組成的畫師團隊合作。幾個單獨的故事聯繫在一起來說明蝙蝠俠的遺產是無窮無盡的,並且將會延續到最遙遠的時間。[79]莫里森直到第702期繼續擔任該劇的編劇,同時還在撰寫《蝙蝠俠與羅賓》系列和一部短連載《布魯斯·韋恩歸途》。東尼·丹尼爾在第704期恢復了編劇和畫師的職責。[80]在布魯斯·韋恩回歸後,迪克·格雷森仍然擔任了蝙蝠俠一年,同時也是《蝙蝠俠》、《蝙蝠俠與羅賓》和《偵探漫畫》的主角。布魯斯·韋恩則在兩部新刊中擔任蝙蝠俠:《蝙蝠群英會》和《蝙蝠俠:黑暗騎士》。[81]

2011年6月1日,在閃點事件重啟了DC宇宙之後,DC漫畫宣布在DC宇宙中發行的所有系列要麼被取消,要麼被重新啟動,發行新的第1期。蝙蝠俠也不例外,新系列的第一期於2011年9月21日發行。

Remove ads

新52

2011年9月,大事件閃點之後DC漫畫宇宙重啟。《蝙蝠俠》由史考特·斯奈德擔任編劇,畫師則是DC新挖來的格雷格·卡普羅。[82][83][84]重啟後蝙蝠俠年齡回到了32歲,蝙蝠俠的歷史被精簡後壓縮所在7年之內。除了史蒂芬妮·布朗之外,所有曾擔任過羅賓的角色都被保留仍然為蝙蝠俠效力。布魯斯·韋恩作為唯一的蝙蝠俠出現,而迪克·格雷森也回到了夜翼的身份,出現在他自己的系列。[85]

首個故事「猫頭鷹法庭」,[86]講述了蝙蝠俠面對一個控制高譚市數個世紀的秘密結社—猫頭鷹法庭的故事。[87][88]第二個故事線是「滅族之災」,小丑認為蝙蝠俠因為蝙蝠家族的羈絆變得弱小了,於是回到高譚市同時攻擊了蝙蝠家族的每一個成員。之後斯奈德回顧了蝙蝠俠的初始用「零年」重寫了蝙蝠俠誕生的故事。之後的「終局」則延續了「滅族之災」的故事,小丑終於對蝙蝠俠徹底失望,他決意終結兩人間失去樂趣的關係,於是小丑歷史上最為龐大的計劃開始了。在「終局」之後蝙蝠俠與小丑雙雙重傷陷於地下,回歸後的布魯斯失憶了,但高譚不能沒有蝙蝠俠,於是高登局長成為了代班蝙蝠俠。在蝙蝠俠連載的最後布魯斯歸來重新成為蝙蝠俠,而整個新52也已經進入尾聲。

DC 重生

2016年5月,隨著新52被「DC宇宙:重生」結束DC漫畫各部門人員大幅改動,新52時期重啟的《蝙蝠俠》再度被取消,並以《DC宇宙重生:蝙蝠俠》重開連載。重生後湯姆·金成為了新任《蝙蝠俠》主刊編輯,帶來了蝙蝠俠與貓女的新故事。[89][90][91] 

引用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