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螺旋型天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螺旋形天線是一種由一個或多個導線纏繞而成的螺旋型天線。由一根導線所構成的螺旋形天線稱為單股天線;而由兩個或四個螺旋狀導線構成的天線則分別稱為雙股 (Bifilar) 或四股(Quadrifilar)螺旋天線。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9月25日) |

(B)中央支撐結構,
(C)同軸電纜饋線,
(E)螺旋的絕緣支撐,
(R)反射器接地平面,
(S)螺旋輻射線
除了全向設計的螺旋天線外,大多數情況下,定向螺旋天線安裝在接地平面上。饋線連接螺旋線底部和接地平面。螺旋天線可以法向(normal)或軸向(axial)兩種主要模式之一工作。
在法向模(邊射式,broadside)螺旋天線中,天線的直徑和螺距與波長相比較小。其特性類似於電短偶極子或單極子天線,等效於四分之一波長垂直天線,輻射方向圖與這些天線類似,[1]:293-295呈全向性,最大輻射方向垂直於螺旋軸。單股螺旋天線輻射波是線極化波,極化方向與螺旋軸平行。此類天線廣泛用於可攜式手持電台、車載移動電台等緊湊型設備,亦應用於UHF頻段電視廣播天線。採用雙股或四股螺旋結構時,可實現邊射式圓極化輻射。
在軸向模(端射式,end-fire)螺旋天線中,天線的直徑和螺距接近工作波長。此時天線表現為定向輻射器,主輻射方向是沿螺旋軸從螺旋末端射出,並產生圓極化無線電波。此類天線專用於衛星通信。軸向模工作原理由物理學家約翰·D·克勞斯首次發現。[2]
Remove ads
法向模螺旋天線
若螺旋天線的螺旋線周長遠小於波長,且其螺距遠小於四分之一波長,則該天線稱為法向模螺旋天線。其特性類似單極子天線,輻射方向圖呈全向性,於垂直於天線軸線的平面上各方向輻射相同的功率。[1]:292-294由於螺旋結構引入的電感,這種天線的特性與電感加載的單極子天線類似;諧振時,其長度小於四分之一波長。因此法向模螺旋天線可作為電小單極子使用,替代中部或底部加載的鞭狀天線,適用於四分之一波長單極子天線尺寸過大的場景。與其他電小天線類似,其增益及通信距離低於全尺寸天線。緊湊特性使其廣泛用作HF、VHF和UHF頻段的移動便攜設備天線。[3]

螺旋結構的加載效應使天線物理尺寸小於其四分之一波長的電長度。例如27 MHz頻段的四分之一波長天線需2.7米,不適合實際應用;而螺旋天線在保持相近輻射方向圖的前提下,尺寸顯著縮小,性能僅輕微降低。
Remove ads
專用的法向模螺旋天線作為VHF/UHF頻段電視廣播發射天線,[4]:342由環繞鋼管的螺旋導體構成,通過支架絕緣子固定。輻射單元包含等長的左右旋向雙螺旋體,在中心連接。[4]:362鋼管與螺旋體構成漏洩傳輸線,沿垂直於鋼管方向輻射。該天線於底部饋電,與其他法向模天線不同的行波工作模式使電流振幅沿軸向衰減(頂端衰減達40 dB)因此反射不多。單匝長度通常為2倍波長以確保垂直輻射。僅6–7%的帶寬特性要求天線劃分多個垂直節段,節間設置相位調節環維持全塔相位一致性。[4]:362
軸向模螺旋天線

當螺旋周長接近工作波長時,天線工作在軸向模。[1]:292這是一種非諧振的行波模式:電流與電壓波不是駐波,沿單一方向傳播——發射天線中從饋點向上行進,接收天線中則向饋點下行。該模式不再輻射垂直於軸線的線極化波,而是沿軸線方向輻射圓極化波束。輻射方向圖的主瓣位於螺旋軸線兩端。因定向天線只需單向輻射,螺旋末端通常加載金屬平板或網狀反射器以引導波束前向傳播。
在無線電傳輸中,圓極化適用於收發天線相對方位難以控制的場景(如動物追蹤、航天通信)或信號極化可能變化的情況,故軸向螺旋天線在此類應用中具有顯著優勢。鑑於大型螺旋結構製造困難且轉向操控笨拙,該設計通常僅用於VHF至微波的高頻段。
螺旋結構存在兩種旋向:右旋(形如標準瓶塞鑽)或左旋。首圖四螺旋陣列採用左旋結構,其餘圖示均為右旋。軸向螺旋的旋向決定輻射波的極化方向。關於圓極化波描述存在兩種互斥慣例,即從波源的角度(電子電氣工程界[5][6],物理學界[7],射電天文學界[8]常用)和從接收者角度定義(光電工程界[9]和化學界[10]常用),導致螺旋旋向與輻射極化類型的關係表述存在歧義。但螺旋天線發明者J.D.克勞斯明確聲明:"左旋螺旋響應左旋圓極化波,右旋螺旋響應右旋圓極化波(IEEE標準定義)"。[1]:46 IEEE將極化旋向定義為:

「當觀察者沿傳播方向觀察時,電場矢量順時針旋轉為右旋極化」。[11]
因此右旋螺旋輻射右旋圓極化波(電場矢量順傳播方向呈順時針旋轉)。
螺旋天線可接收任意線極化信號(如水平/垂直極化),但接收圓極化信號時須與發射天線旋向一致:左旋極化天線接收右旋圓極化信號時將產生嚴重增益損耗,反之亦然。
螺旋尺寸由工作頻率的波長(λ)決定,而波長取決於工作頻率。為實現軸向模式工作,周長應等於工作波長,[12] 為實現最優性能,螺距角需設定為13°左右(對應螺距=0.23倍周長)(不同文獻採用的範圍不同,有的採用11–14°,[13]有的採用12–15°[14]),即匝間距約為λ/4。匝數決定天線方向性:增加匝數可提升軸向增益(加裝接地板時單端增強),但會犧牲其他方向的輻射強度。當周長C<λ時,天線轉入法向模,此時增益方向呈環狀側向輻射而非端射。
軸向模式下的終端阻抗範圍在100–200 Ω之間,滿足下列近似關係式:[1]:232

其中C為螺旋線的周長,λ為波長。與標準50或75 Ω同軸電纜的阻抗匹配(當C=λ時)通常通過四分之一波長帶狀線實現,該帶狀線充當螺旋線和接地板之間的阻抗變換器。
最大定向增益滿足:[15]
其中N為匝數,S為匝間距。大多數螺旋天線設計採用C=λ且S=0.23C,因此增益通常為G=3.45N。以分貝為單位的增益為
半功率波束寬度為:[15]
零點之間的波束寬度為:[1]:235
螺旋天線的增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反射器。[16] 上述經典公式假設反射器為圓形諧振器(帶邊框的圓形板),且俯仰角是此類反射器的最佳選擇。然而,這些公式會將增益高估幾dB。[17] 對於平坦接地平面,可使增益最大化的最佳俯仰角在3–10°範圍內,取決於導線半徑和天線長度。[17]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