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活屍末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活屍末日》(英語:The Strain,又譯《嗜血菌株》)是美國FX頻道於2014年7月13日開播的一部驚悚類電視劇。[2]吉勒摩·戴托羅和查克·霍根(Chuck Hogan)擔任該劇編劇,劇情改編自同名吸血怪物類小說。劇中出現的吸血怪物斯特里戈伊,出自羅馬尼亞傳說。全劇一共4季[3],試播集曾於2014年6月初在德州奧斯汀的ATX電視節上公映[4],最後一季於2017年播出[3]。
Remove ads
Remove ads
劇情概要
在甘迺迪國際機場,一架客機在降落後發生了怪異的事情,信號聯絡中斷了,所有的燈和門都被緊緊關上,剛熄火不久的引擎並沒有一絲熱氣,且本應滿載乘客的機艙內並未任何聲響。由於擔心發生了生物武器類恐怖襲擊,機場方面叫來疾控專家艾法蘭·古懷特(Ephraim Goodweather)帶隊進入機內勘察。他們發現機上的大批乘客均離奇死亡,而僅有的4位突然醒來的倖存者則對發生過什麼事情一無所知。被緊急隔離的包括機長在內的4位倖存者經初步檢查後並未發現異樣,於是獲得了可自由離開隔離區的允許。而機上的其餘200餘屍體則被轉移到一處看管鬆懈的屍檢房。一位猶太老人亞伯拉罕·斯崔奇(Abraham Setrakian)曾找到古德維特醫生並警告他必須馬上照他說的去做才能避免一場危機,且倖存的4人也必須馬上處死。艾法蘭·古懷特醫生並未相信他說的話。
不久後,停屍間的屍體都突然詐屍成為一種叫做「斯特里戈伊」的吸血怪物並襲擊了驗屍員,並在一夜之間集體失蹤不見。而倖存者也慢慢開始出現奇怪的病症,直至變成嗜血的怪物。被吸血怪物噬咬的人類也變成了吸血怪物,而由人轉變的吸血怪物會首先去襲擊自己最親愛的人。如多數災難片中所演的一樣,政府部門草率處理危機,而且並未注意到這些明顯的異象。一場危機即將降臨到這個城市。
一方面,斯特里戈伊中的湯瑪斯·艾治侯斯(Thomas Eichhorst)和年邁的石心集團富豪艾維奇·柏莫(Eldritch Palmer)勾結,將斯特里戈伊們的始祖送到了美國本土,準備共同計劃一場讓吸血怪物征服美國的陰謀。另一方面,艾法蘭·古懷特等人一直不願認同政府對事件的草率定性,在獨自進行自己的調查。他們遭遇並殺死了一個由人類異變的吸血怪物後,進一步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而猶太老人亞伯拉罕·斯崔奇曾是斯特里戈伊們不共戴天的敵人,他在勸說政府無果的情況下,做好獨自去消滅能碰到的怪物的準備。艾法蘭·古懷特3人組、亞伯拉罕·斯崔奇以及其它幾位主角在調查和打怪的途中陸續相遇,組成了一支對抗斯特里戈伊、拯救人類的小隊。[5]
60多年前,德國納粹毀掉了猶太人亞伯拉罕·斯崔奇原本幸福的家,後來出現的斯特里戈伊又破壞了他的新家。亞伯拉罕·斯崔奇曾花費多年時間追殺斯特里戈伊,斯特里戈伊們奪去了他所珍愛的一切,他的妻子也被斯特里戈伊轉化為怪物。後來打聽不到斯特里戈伊的消息後,他便暫時隱退江湖,心灰意冷地來到美國,在紐約經營一家當鋪,帶著隨時準備復仇的心,無親無故地生活至今。曾幫湯瑪斯·艾治侯斯幹活的街頭阿飛古斯(Augustin "Gus" Elizalde)在見證自己的親人都變成怪物後,也狠下開始了自己的滅怪之旅,後來被屬於正義一方的沃恩(Vaun)抓走培養成為白日戰士,協助無法在白天活動的它們繼續消滅怪物。女黑客德琪·韋德斯(Dutch Velders)曾被富豪艾維奇·柏莫利用和收買,把整個網際網路和手機網絡搞得幾乎癱瘓,後加入了主角的滅怪小隊。艾法蘭·古懷特是一名在疾控中心工作的極富有同情心的模範醫生,平時由於專注於工作,疏遠了自己的家人。在這場危機中,他在自己的家庭和工作之間做著艱難的選擇。由於人一旦被怪物的血液感染後就無藥可醫,從不主張放棄治療患者的他,這回也不得不走上一條殺戮之路。
Remove ads
演員
Remove ads
製作
早在2006年,吉勒摩·戴托羅就提議設置一部叫《活屍末日》的電視劇,但是福克斯廣播公司網絡部總裁堅持認為要拍也要當喜劇拍時,事情也就隨即告吹。[6]有人提議不如先把靈感進一步發揮一下,先寫成一套小說。[7]吉勒摩·戴托羅在邀請查克·霍根(Chuck Hogan)一起寫劇本時,曾說:「我寫過不少英語和西班牙語短篇故事,我也寫過劇本,但我不擅長寫律政類小說。我不熟悉災難應急處理(Hazmat)的相關術語,也不太好把握那種《CSI》式的精準之感。伯蘭·史杜克在寫《德古拉》時,手法就頗具現代節奏感,那部小說讀起來有種「CSI式」的感覺。我也想給《活屍末日》一種專業且快節奏的感覺,讓每個細節看起來都有真實感。」[8]吉勒摩·戴托羅拿出了1份12頁的故事草案,查克·霍根在讀過一頁半後認可了他的想法。兩人在第一年合作時,還並未簽署任何合作出版協議。[9]系列故事的第一部名為《活屍末日》,於2009年出版;第二部名為《陷落》(The Fall),於2010年出版;第三部名為《永夜》(The Night Eternal),於2011年出版。
小說第一部出版後,開始有公司伸出橄欖枝,希望能買下影視作品改編的版權。但吉勒摩·戴托羅和查克·霍根因為不希望影視劇的改編影響到他們繼續寫作,從而沒有在當時簽下這類協議。直到第三部出版後,作者才開始和表達過意願的每家影視公司一一接洽。最後,FX電視網被選為最合適的公司,因為他們想拍的戲最接近原著情節。同時FX也支持作者的想法,即希望把《活屍末日》拍攝成3到5季可以完結的劇。2013年11月19日,FX為第一季預定了13集的製作計劃,並宣布了首播時間為2014年7月。[10]
關於劇集長度,吉勒摩·戴托羅說前2部小說可以每一部拍一季,第3部可以分成2季或者3季拍。FX總裁約翰·蘭德格拉夫(John Landgraf)表示劇集的長度將會控制到「39到65集之間,不多出,也不會少於」,還說「如果一部劇集剛好能夠在最佳長度完結不知效果會怎樣?」("What if a television show could be just the length that is optimal for that story?")。[11]
關於攝製風格,吉勒摩·戴托羅表示:「大體來講,我想試著按我自己拍電影的那種方式去拍,就是說要設法使其呈現出一種真實感。但是就是追求真實感的拍法,本身也演化出了模式呆板的套路。我要拍的那種不是像《CSI》或《火線重案組》那樣的感覺,雖說那些也算是頗有真實感的,但還是摻雜了一點模式化的感覺。我們的攝像機會以極富真實感的角度去拍攝。雖然這部劇並不是紀錄片,但我們仍想用儘可能寫實的角度去拍攝。整部劇的大體外貌已經有很好的定位了,而攝製的方式和劇情細節的展開方式可以隨時靈活調整。觀眾將會在沉浸於真實感中後,又一點點一點點地過度到另一種經典恐怖片的感覺。那種經典恐怖鏡頭的攝製角度也早已模式化,由平穩移動的攝像機拍攝,畫面渲染有濃厚的懸疑氣氛。所以我們採用是一種新舊結合的混合風格。我覺得現在電視熒幕上這種混合風格的劇並不多見。」[12]
Remove ads
劇中飾演猶太老人的英國演員戴維·伯德利坦言這還是自己第一次飾演熒幕大英雄,並且感覺很爽。此前他女兒還經常問他:「爸爸,你在各種片子中演的角色怎麼老是死掉?」。[13][14]飾演「血祖」的大塊頭演員羅伯特·馬里特(Robert Maillet)曾參演過同樣由吉爾默製作的電影《環太平洋》。不過作為驚悚片大反派,劇中「血祖」的造型並不成功,觀眾評論多傾向於認為該造型非常滑稽,毫無恐怖感。
劇中原創角色女黑客德琪·韋德斯的故事創作由2位編劇負責,在劇中飾演該角色的演員茹塔·格敏塔有幸成為其人物創作者之一。在第10集中,另一位編劇本打算藉著德琪·韋德斯在劇中被男主角趕走的機會徹底攆走這個人物,但在茹塔·格敏塔的要求下,該角色後在第12集中得以回歸到故事中。[15]
劇名「The Strain」是一語雙關,既有「血怪」或是「菌株」之意,也有「束縛」或「羈絆」之意。因為由人類轉變而成的斯特里戈伊會優先尋找自己的親人下手,吸食至親之人的血液。而人一旦被這種怪物無意間傷到,就遲早也會轉化成怪物,無藥可救。親情的鋪墊貫穿全劇,是劇中一個斬不斷的紐帶。劇中人物艾維奇·柏莫(Eldritch Palmer)的名字源自美國作家菲利普·狄克發表於1965年的科幻小說《帕莫·艾德里希的三道聖痕》。烏克蘭裔捕鼠師傅的斯拉夫語名字「瓦西里」(英語:Vasiliy,烏克蘭語:"Василій",俄語:"Васи́лий")為希臘語名「Basil」(希臘語:Βασίλειος)之變體,含義是「高貴、勇敢並富有騎士精神」("royal, kingly, brave, valiant, chivalrous")。這個名字也曾傳入阿拉伯語,有相似的含義。
Remove ads
原先的標誌性海報是一幅易引起反感的畫。畫有一隻細長的寄生蟲從人眼中鑽出,而寄生蟲正是劇中吸血怪物傳染人類的致病媒介。後由於受到不少來自公眾輿論的抱怨,FX電視台宣布會適當地將其貼出的某些宣傳畫替換掉。[20]
集數
評價
本劇總體評價尚可[25],但是後勁不足。其IMDB評分在開播時為中檔偏上的8.3分,到劇終後則降至平庸的7.5分左右。該劇特色主要在於它突破了當時吸血鬼題材作品向偶像劇發展的趨勢,強化了恐怖、驚悚和重口味等傳統風格,讓邪典電影愛好者們眼前一亮。[26]該劇的鏡頭和特效也獲得認可。故事中的人怪混血人物昆蘭(Mr. Quinlan)廣受觀眾喜愛。[27]但與此同時,本劇也因節奏拖沓、劇情發展不夠合理[26]、人物愚鈍[26]、人物塑造不夠成功而為不少觀眾所詬病。男一號的兒子扎克因為總是給人添麻煩,成為觀眾最討厭的角色。[28]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節目變遷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