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行為免疫系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行為免疫系統指人類和動物的一種心理機制,會檢測所在環境中擁有致病寄生蟲的物體或生物的潛在存在,並避免與之接觸。[1][2][3]有理論指出,這種機制是避免致病病原體的基本防線。[2]

此機制包括感官系統對存在寄生蟲感染線索(比如惡臭的氣味、粉刺皮膚病的樣子)的感知,以及一系列厭惡情緒、感知和行為反應(比如,產生噁心感覺,自動加強對疾病線索的感知,以及避免接觸的行為)。[2][4]

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中,有研究將行為免疫系統與多種類型的偏見相關聯。有些人即使沒有傳染病,但由於與主觀標準的人類看上去不一樣而被有偏見地對待,比如對待肥胖症患者、老年人、有身體缺陷者記憶擁有身心障礙的人。[5][6][7]

另外,行為免疫系統可能有助於仇外民族優越感的形成。[8][9]一項影響是,人們在感覺容易獲得傳染病時,這些感覺會增強。

研究顯示,人們在感覺容易獲得傳染病時,會沉默、拘謹,表現得不那麼外向。[10]證據顯示,行為免疫系統也包括在基本視覺範圍內尋找並處理疾病信號的過程。[11]

對人類文化的影響

文化層次的分析中,行為免疫系統有一定影響。在生態學範疇內,當疾病更加流行時,人類表現得拘謹、內向,人類社會的規範和價值體系也會更加保守。[12][13]

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一些研究顯示,行為免疫系統也對生理免疫系統的運轉有所影響。一項研究發現,只是看看有病模樣的人,白血球就會對感染反應得更強烈。(由細菌刺激促炎產生細胞因子白介素6測定)[14]

研究顯示,對可以阻止病原體傳播的免疫有關干預可以降低對行為的影響。比如,在注射流感疫苗或者吸收後,疾病線索和憂慮引起的人際和群體間負面態度會降低。[15]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