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行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行相梵語ākāra; 巴利語ākāra),又譯為取相相貌,佛教術語,三轉十二行四諦十六行相都使用這個名詞。

字義

梵語ākāra的字面意義為外形、表情、姿勢等,可以用來指事物的外顯形狀、形態,也可以用來指心識對於外界的取境而產生的影像。

影像

後世有重要含義「影像」,據說為說一切有部提出[1]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所緣緣」理論[2]或與之有淵源關係。普光俱舍論記》記載:

分類

十六行相

部派佛教《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集異門論)提出,四諦中各具備四種行相,稱為四諦十六行相[3],即:

  • 苦諦四相:非非我
  • 集諦四相:因,集,生,緣;
  • 滅諦四相:滅,靜,妙,離;
  • 道諦四相:道,如,行,出。

三轉十二行相

依據說一切有部所誦《轉法輪經》,以為四行相,三轉而形成三轉十二行相[4]

參見

註釋與引用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