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袁國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学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袁國映(1939年10月),甘肅省張掖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院)研究員,中國共產黨黨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新疆環境保護事業的帶頭人。[書 1]主要研究方向為乾旱區生態環境研究和保護野生動植物研究和保護。196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袁國映畢業後前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就職於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態與地理研究所。1978年,調至新疆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院)工作,任副所長。兼任中國生態學會第四、五、六、七屆理事會理事,第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現為新疆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榮譽理事長。[網 1][書 1]

快速預覽 袁國映, 性別 ...

袁國映主持參與過超過30項野外考察或科學研究項目。出版過專著約30部。2001年,袁國映成為首位穿越撒哈拉沙漠腹地的中國人。[網 2]袁國映同時也對「喀納斯湖水怪」、「野人」有所研究。

Remove ads

生涯

早年生活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袁國映出生於甘肅省張掖縣。中學時期,袁國映進入甘肅省立張掖中學就學。考大學時,袁國映本欲報考北京航空學院,不過最終進入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就讀。1962年袁國映從蘭州大學畢業,填寫分配志願時,袁國映選擇了新疆、西藏或服從分配,最終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研究所原文如此[a],從事土壤地理等工作。[書 2][網 3][網 1]

開始環保生涯

1969年,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研究所「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綜合利用研究組成立,袁國映為研究組成員之一,其工作方向也轉向三廢污染治理。次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綜合利用辦公室成立,袁國映借調至此,調查和報告新疆工業企業污染情況和「三廢」綜合利用情況。彼時,水磨河沿岸建有大量工廠,這些工廠將未經處理的污水排入水磨河河道。於是,袁國映往返於水磨河流域涉及到的烏魯木齊市與昌吉州米泉縣之間,實地調研多家企業,出具水質調查報告。[網 1]1973年,袁國映又與安裝公司工人等合作製造新疆首台「雙旋風除塵器」,並在東風鍋爐廠完成實驗。同年,袁國映與同事徐錦峰基於調查和整理,撰寫《烏魯木齊大氣污染的地理特徵及其防治意見》一文。另外,袁國映在此期間在無氰電鍍、民用石油液化氣、煤礦廢渣利用等方面亦有貢獻。[書 4][書 5][書 1]

1976年,袁國映連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局總工程師王明達等人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提出在新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建議,並提出首批建立天山天池喀納斯湖巴音布魯克托木爾峰布爾根河五處自然保護區。[書 4][書 5]

考察與研究

1978年,袁國映從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調出,參與新疆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的創建工作。[網 1][書 6]同年6月,袁國映參加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組織的天山山脈托木爾峰綜合科學考察,主要考察掌握當地污染物的分布、遷移、富集的規律等特徵。以此次科學考察為基礎,袁國映撰寫《托木爾峰地區環境中的重金屬》等研究論文。1980年到1982年,袁國映等人考察、研究了吐魯番盆地天山天池的土壤背景值,並參與《新疆吐魯番、天池土壤元素背景值研究》論文集的編纂工作。1984年,袁國映參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局組織的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綜合科學考察。[書 5]1985年,袁國映帶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環境保護科研所的科考隊前往哈納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考察期間,科考隊遇到數十隻紅魚,其中最大頭寬超過1米,身長超過10米,疑似「喀納斯湖水怪」。袁國映等人判斷其為哲羅鮭[刊 1]

1985年到1991年,袁國映帶領新疆環境保護研究所、石河子環保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與德國柏林工業大學以屈喜樂(德語:Johannes Küchler)為首的考察團合作,考察瑪納斯河的生態環境資源。[刊 2][書 7]1987年,袁國映為首的研究組開始對籌建20年的呼斯台庫里水庫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但由於該水庫設計修建於巴音布魯克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為避免破壞生活於此天鵝的棲息地,袁國映沒有讓該水庫建設項目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天鵝的棲息地以及巴音布魯克天鵝湖、開都河九曲十八彎等景點得以保留。[網 1][書 8]1991年10月起,袁國映被選為中國生態學會第四、五、六、七屆理事會理事,第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刊 3][網 4][網 5][網 6][網 7]1993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生態學學會成立,袁國映任第一、二屆秘書長,第三屆理事長。[網 8]

Remove ads

找尋野駱駝

袁國映對野雙峰駝的保護緣起於1994年9月在蒙古國召開的中亞持續發展國際會議。與會期間,袁國映與長期關注野雙峰駝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員約翰·海爾英語John Hare (conservationist)相識,約翰·海爾表達了前往中國考察野雙峰駝近況的願望。1995年4月,袁國映和約翰·海爾帶領著科學考察團前往羅布泊,開始第一次找尋野雙峰駝的行程。考察團首次找尋到野雙峰駝的蹤跡則是在一個月後,在庫姆塔格沙漠邊緣的一處半枯死梭樹林中,找到剛剛降生的駱駝幼崽和其母親。此後,袁國映歷時5年,先後6次,行程約3.6萬千米考察中國境內野雙峰駝的分布和數量情況。1998年,中亞持續發展國際會議在烏魯木齊市召開。袁國映在會上作了關於野駱駝保護問題的發言,並引起了全球環境基金等組織的重視。在全球環境基金等組織的支持下,原阿爾金山野駱駝自然保護區擴界更名為阿爾金山-羅布泊雙峰野駱駝保護區,並增加檢查站、設備、人員。2003年,自然保護區升級為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此後,袁國映又至少4次前往羅布泊。[刊 1][網 9][書 9]

Remove ads

退休以後

1999年,袁國映退休。[網 3]進入21世紀後,出於為保護野雙峰駝籌集資金等原因,野駱駝保護基金會組織考察隊對撒哈拉沙漠的科學考察。考察隊最多有來自七國15個人組成,最終抵達終點的有6人,袁國映是其中唯一的中國人,也是完成全部行程的隊員之一。2001年10月,考察隊從奈及利亞庫卡瓦英語kukawa出發,途徑尼日等國家,行程2300餘千米,歷經100天,於次年2月抵達的利比亞的黎波里。此次考察共採集超過180份岩石、沙樣、動植物等環境標本、超過20小時的攝像資料、超過80膠捲的照片。[刊 1][網 10][網 1]2004年,袁國映組織前往塔城地區巴爾魯克山對被稱為「大頭小毛人」的野人進行考察,訪問見證者並考察現場。[書 10]

隨著年齡增加,袁國映參與到實地考察的時間減少,將精力主要放在編撰生態環境變遷和保護的書籍之中。同時,袁國映也會參加社會各界舉辦的報告會和講座,到2019年參加近百次。[網 3]

Remove ads

研究成果

袁國映主持並參加過超過20餘項野外考察,10餘項科研項目,其中包括對新疆境內至少8個自然保護區的考察和規劃,為新疆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創造條件。編撰、主編、與人合著包括《新疆野生動物》(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新疆脊椎動物簡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2000年的世界新物種 野雙峰駝》(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年)、《新疆自然保護區》(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水怪》(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11年)、《新疆生物多樣性》(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等在內的專著近30部。發表論文、文章超過260篇。袁國映還為政府和有關部門提出過超過30項決策建議並參與多項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刊 1][書 1][網 3][書 11]

注釋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