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袁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袁襲(9世紀—889年),廬江人。唐末軍閥楊行密的謀士,以料事多中著稱,助楊行密定基淮南,奠定了後來楊吳版圖的基礎,史稱其「運謀帷幄,舉無遺算」,為「之亞」。

快速預覽 袁襲, 國家 ...

生平

早年投效

袁襲年輕時好學,能寫文章,懂讖緯之學。楊行愍廬州刺史時,袁襲追隨他從軍,料事多中。楊行愍後改名楊行密。

定策入揚

光啟三年(887年)四月,淮南左廂都知兵馬使畢師鐸自稱行營史,和淮寧軍使鄭漢章高郵鎭遏使張神劍,以誅弄權的道士呂用之張守一諸葛殷為名起兵,攻打淮南節度使治所揚州,又向宣歙觀察使秦彥求援,約定事成後奉其為主[1]。淮南右都押牙呂用之偽造淮南節度使高駢牒文,署楊行密行軍司馬,徵兵入援。楊行密猶豫不去,袁襲對楊行密說:「高公昏惑,倦於政事,聽信迷惑於妖人呂用之。呂用之奸邪,畢師鐸悖逆,秦彥雖然以誅殺呂用之為名,觀其行事也是暴亂者,惡人聚集在一起而向我求兵,這是天以淮南授明公。」[2][3]楊行密於是率廬州兵前去,發檄文到各州,借兵於和州刺史孫端,誘集徒眾,聚集數千人進軍揚州[4][5]

五月,楊行密軍抵達天長,呂用之、張神劍、海陵鎭遏使高霸、曲溪屯將劉金[註 1]盱眙人賈令威等相繼歸附,張神劍運高郵糧草供給楊行密,楊行密部隊達到一萬七千人之多[6][7][8]。五月戊戌(887年6月20日),楊行密抵達揚州,此時畢師鐸、秦彥已攻陷揚州,楊行密屯兵蜀岡,設八寨圍城[9]。九月甲戌(887年9月24日),秦彥派劉匡時殺死高駢[10]。九月乙亥(887年9月25日),楊行密聽聞此事,袁襲勸說楊行密縞素舉哀於城下,楊行密聽從,縞軍向城,哭三日,眾人以為義[11]

十月己巳(11月18日),楊行密在圍城近半年後,終於攻陷揚州。而又遇到原秦宗權部將孫儒來襲,攻陷高郵並屠城。楊行密關閉揚州空城,心中十分害怕,擔心孫儒乘勝攻陷海陵,袁襲說:「我以新集之眾守孤城,而諸將多是高氏舊人,不是因爲恩信而是因為受制才心服我們。如今孫儒兵勢正盛,所攻必克,這正是諸將衡量強弱選擇支持誰的時候,海陵鎮遏使高霸是高駢舊將,必不為我用。」勸楊行密以軍令召高霸。楊行密於是下令高霸等人率民衆、部隊前來揚州府城,違命者族誅。高霸及其弟高暀、部將余繞山、前常州刺史丁從實帶領部隊和海陵數萬戶百姓前來。諸將到來後,楊行密和他們約為兄弟,並安置其將士於法雲寺。

閏十一月,楊行密想遣高霸屯天長擋住孫儒來路,袁襲說:「高霸經常首鼠兩端,我勝則來,不勝則叛,如今置他於天長,是自絕歸路。且我們如果能勝孫儒,不需要用高霸;若不幸不勝,天長豈是我們所有的!公因懷疑高霸而召他,可復用他嗎?不如以犒軍為名擒斬之,兼併其眾。」楊行密於是以犒軍為名伏兵誅殺高霸、丁從實、余繞山,得到高霸所部兵數千人;又遣千騎去法雲寺殺高霸黨羽,殺數千人,當時大雪,寺外數里地都被血染紅;高暀出逃,次日也被擒殺。高霸族滅。

此後過了數日,袁襲又說:「廣陵(即揚州)饑荒到極點了,城池守備還沒完善,賊兵勢力大,如果孫儒來圍城,是兩次擾民,不如暫且躲避。」楊行密於是遣和州將延陵宗以其眾二千人回到和州、指揮使蔡儔率兵千人及輜重數千兩回廬州。

轉戰江淮

文德元年(888年)四月,孫儒果然攻揚州,克其外城,楊行密倉皇出逃,想去海陵。袁襲說:「海陵難守,廬州是我們的舊治所,城池完整、糧倉充實,可以回去修繕甲兵,再考慮攻回來。我看天象,公肯定是能再回來的。」楊行密於是逃到廬州,果然途經天長,對袁襲說:「沒有你,我幾乎回不來了。」

秋八月,楊行密想要進一步擴張自己勢力,意圖襲取江西治所洪州,問計於袁襲。袁襲回答道:「江西觀察使鍾傳平定江西已多年,兵強食足,勢未可圖,而新任宣歙觀察使趙鍠怙亂殘暴,眾心不附,不是您的對手,這是我們可以攻取的目標。」又建議楊行密卑辭厚幣說服和州孫端上元張雄讓他們從採石出兵侵擾,趁趙鍠迎戰之時,再從銅官渡江,必能取得趙鍠領地。楊行密大悅,留蔡儔守宣州,自引諸將從糝潭[註 2]渡江,攻趙鍠。正逢孫端、張雄先被趙鍠所敗,趙鍠將蘇塘、漆朗統兵二萬屯曷山,袁襲建議楊行密領兵急趨曷山,堅壁自守,對方求戰不得就會以為我軍膽怯,乘其懈怠可破之。楊行密用其言,大破蘇塘等人,圍宣州。

龍紀元年(889年)五月,楊行密入宣州,擒住趙鍠。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與趙鍠有舊,遣使來求取趙鍠,楊行密問計於病中的袁襲,袁襲建議斬趙鍠首級再給朱全忠,以絕後患,趙鍠於是被殺。不久袁襲病逝。

Remove ads

評價

袁襲料事多中,為楊行密謀劃攻取揚州宣州等地,並保存實力躲避孫儒兵鋒,奠定了未來楊吳版圖的基礎。楊行密為人好寬,袁襲剛愎殘忍,每次想殺人都自貶身份,讓被殺者喪失戒心,曾獻計殺死高霸趙鍠等人,和「寬仁雅信」的楊行密互補,史稱其「以嚴濟寬」,被楊行密視作「肱骨」。

  • 楊行密在袁襲死後哭道:「天不欲成吾大功邪,何爲折吾股肱也!吾好寬,而每勸吾以殺,此其所以不壽與!」(《十國春秋》)「吾每恤刑,而襲好殺,享年不永,深可哀也!」(《九國志》)
  • 吳任臣十國春秋》論曰:「袁襲運謀帷幄,舉無遺算,殆之亞邪!以嚴濟寬,事非得已,蓋時會有固然爾!」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