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袋鼠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袋鼠肉主要產地為澳大利亞,源自野生的袋鼠。據2010年統計,袋鼠肉出口到55個國家[1]。食用袋鼠肉在澳大利亞其實並不普及,據2008年的調查顯示,僅有14.5%的澳大利亞家庭每年吃四次以上的袋鼠肉,半數澳大利亞人從來沒吃過袋鼠肉,20%不打算嘗試吃袋鼠肉[2]。主要原因可能是袋鼠肉的口感和牛肉有點相似,但沒有牛肉吃起來嫩,而且膻味很重。

生產
袋鼠肉多數來自野生的袋鼠,是「袋鼠清理計劃」下的副產品[3][4]。雖然大部分袋鼠科的動物都受到法律保護,少數大型品種由於數量太多,法例是容許商業獵殺的,肉和皮毛會被合法買賣[5]。此政策受動物保護主義者的批評[6],同時亦獲生態學家的支持[7][8][9]。
營養
歷史上,袋鼠肉一直是澳大利亞土著的主要蛋白質來源。袋鼠肉是高蛋白質低脂肪(約2%)的肉類[10],是已知肉類中含共軛亞油酸最多的,具有抗癌和抗糖尿病、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等特性[4][11][12]。
菜色

- 袋鼠肉漢堡
- 袋鼠肉餡餅
- 袋鼠肉乾
- 紅酒燴袋鼠尾
- 合桃首烏袋鼠尾湯
袋鼠肉部位及時和的烹飪方法
很多專業的澳洲廚師認為烹飪袋鼠肉,宜多選用腿部、尾巴、腰部和背部的肌肉,其中袋鼠腿部與臀部銜接處的肌肉最為優質,而在超市裡能買到的常見袋鼠肉部位有:
- 里脊肉(Tenderloin Fillet):來自袋鼠脊椎底部,肉質柔軟,適合用燉煮、醃製等方式烹飪;
- 腿部關節處(Knuckle)和臀部(Rump)周圍的肌肉:適合日常烹飪方法,如煎炒,烤煮,煙燻,醃製等;
- 尾部(Tail):適合慢火燉煮。[13]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