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被害妄想
一种在没有客观依据的情况下,坚信自己正遭受他人或群体恶意迫害的错误信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被害妄想(英語:persecutory delusion)是一種在沒有客觀依據的情況下,堅信自己正遭受他人或群體惡意迫害的錯誤信念。不同個體的妄想內容具有較大差異,其內容可從相對合理的猜疑(儘管事實上仍不可能),到完全脫離現實的荒誕想法。該症狀可見於各種疾病,但在精神病性障礙中最為常見。

被害妄想是最常見的妄想類型,與其他妄想類型相比,被害妄想更可能將妄想付諸行動,如因恐懼而拒絕出門,或感到威脅而做出暴力行為。此外被害妄想也常伴焦慮、憂鬱、自卑乃至自殺意念等症狀。
被害妄想可由精神障礙和其他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物質引起。該症狀較不易治療,最常見的治療方法是認知行為療法和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在症狀較為嚴重時需住院治療。診斷標準可參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TR)或《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
Remove ads
症狀
被害妄想是最常見的妄想類型[1],同時也是精神病性症狀中的常見症狀[2],超過70%的首次出現精神病性症狀患者都報告存在被害妄想[3],具體表現為患者堅信自己正在或即將遭受他人傷害,即使這完全與事實相悖。該症狀常見於思覺失調症、情感思覺失調症、妄想症、雙相情感疾患的躁狂發作、精神病性憂鬱症、失智症[4]:73、邊緣型人格障礙[3]與偏執型人格障礙[5]:369等疾病中[6][7]。不同疾病中的妄想程度與內容不盡相同。如妄想症的妄想儘管事實上仍不可能,但並未完全脫離實際,內容和邏輯都相對合理、自洽[5]:136;而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妄想症狀往往荒誕離奇,完全脫離現實基礎[5]:117。
研究表明,近半被害妄想患者位於心理幸福感最低的2%人群中,並常伴發焦慮、憂鬱、睡眠障礙、自卑、反芻思維、自殺意念等症狀[7][8][9]。與廣泛性焦慮疾患類似,被害妄想患者常處於高度焦慮的狀態,且焦慮程度與妄想的持續性具有因果性,焦慮程度越高妄想持續越長[7]。心智理論認為,被害妄想患者常處於高度焦慮狀態是因為更難理解自己以及周圍人類的心理狀態,由此導致對他人意圖的誤解[2][10]。此外,患者想像中的迫害者的能力與患者自身對妄想的控制能力負相關,這種相關性越強,共病憂鬱和焦慮的風險就越高[9]。在城市環境中,外出活動會顯著加劇患者的偏執、焦慮、憂鬱水平,同時導致對自我的積極想法減少[7]。患者普遍存在運動量不足的問題,患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常人顯著升高,平均壽命較普通人群縮短14.5年[11][12]。
與其他妄想類型相比,被害妄想患者根據妄想採取行動的風險最高。這類行為包括因害怕受到傷害而閉門不出,或因感到威脅而採取暴力行為[13][14]。安全行為也很常見,即個體會採取行動以避免妄想中的威脅發生。最常見的安全行為是迴避行為,患者可能避開自認為危險的區域。此外,一些個體也會採取積極措施減輕威脅,如僅與可信賴者同行、改換其他路線隱蔽自身、提高警惕或做好反擊準備[15]。
Remove ads
病因
精神病性症狀根據病因差異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前者直接由精神障礙引發,後者由其他疾病或者物質引發[16]。作為精神病性症狀常見症狀的被害妄想同樣如此[2]。
丹尼爾·弗里曼認為每個人都會有偏執想法,被害妄想只是處於偏執連續體的末端,與普通的偏執想法並無質的區別,二者的成因都是相同的。促使普通偏執想法向被害妄想轉變的,是致病因素的數量與強度形成的劑量反應關係[17]。不過該觀點在學術上仍存在爭議[18]。以下列出的均為通過醫學實驗或者在臨床上發現的可能導致被害妄想症狀的誘因。
研究發現,被害妄想的形成可能受過往經歷的影響[17]。例如,一項針對有被害妄想症狀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研究指出,這些患者的童年與對照組相比更多地遭受情感虐待[19]。而社會經濟地位低下、教育機會匱乏、早年生活經歷(如遭受歧視、羞辱、威脅)、移民身份等因素可能會進一步促進被害妄想的形成[20][21][22]。這類個體常以擔憂而非質疑的方式應對妄想,使得這種擔憂促進了被害妄想的形成與維持[7][23]。但應當鑑別診斷經歷過酷刑、政治暴力或歧視個體所表達的恐懼。部分恐懼只是個體對創傷事件復現或創傷後症狀的強烈恐懼,但卻可能被誤判為被害妄想。區分適當恐懼和被害妄想的關鍵在於考慮創傷性質,仔細評估個體的恐懼是否合理[1]。
一項研究認為,被害妄想與自我-他人控制能力缺陷有關,即個體在社交互動中難以區分自我與他人的精神狀態、行為與情緒。由於這種缺陷,個體可能會將自身的負面想法和情緒錯誤地歸因於他人[24]。另一種理論認為,被害妄想源於自卑。當威脅出現時,個體會通過將責任歸咎於他人來保護自己免受負面情緒影響[25]。
此外遺傳因素也是導致被害妄想因素之一,具有思覺失調症和妄想症家族史個體產生妄想症狀的風險更高[26]。該風險受個體所處環境影響,環境中誘發妄想的風險越多,觸發妄想所需的遺傳風險閾值就越低。被害妄想實際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引發的,具體誘因在不同個體中可能存在差異。每個誘因都可視為某個充分不必要條件中的必要不充分部分,單一因素僅增加妄想發生的概率[17]。
大腦中的化學失衡(如神經遞質)與物質濫用也可導致被害妄想(該種被害妄想被稱為物質所致精神病性障礙),此處的物質具體包括酒精[27]與新精神活性物質[5]:99、中樞神經興奮劑等特定藥物[5]:89。一些如維生素 B12缺乏症[28]、神經性梅毒[29]、自身免疫性腦炎[30]、帕金森病(常出現於診斷10年後)[5]:34等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也可能出現被害妄想症狀(此種被害妄想症狀被稱為器質性精神障礙)。
治療
被害妄想治療難度大且具有治療抵抗性。由於被害妄想是多種疾病的可能症狀,因此需結合實際病因加以治療。例如,對於思覺失調症譜系障礙引發的被害妄想,抗精神病藥物是治療的主要藥物[31]。第一代抗精神病藥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都可能具有療效[32]。而對於物質所致精神病性障礙、器質性精神障礙所引起的被害妄想則需要結合具體病因進行治療。由於被害妄想常伴隨焦慮情緒,使用認知行為療法處理這種焦慮情緒已被證實可減少妄想發作頻率、改善心理健康狀況並減少反芻思維[23]。另外有研究表明虛擬實境認知療法可有效減少偏執思維和心理困擾。該療法讓患者沉浸於模擬現實世界的虛擬環境中,但大大減少了患者的恐懼感。通過引導患者在無安全行為的狀態下探索周邊環境,幫助其認識到所感知的威脅缺乏事實依據[33]。
診斷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TR)列舉了11種妄想類型,《國際疾病分類》(ICD-11)定義了15種妄想類型,二者均包含被害妄想。其指出,被害妄想表現為患者堅信自身或親近之人正遭受惡意對待,具體可包括認為自己被下藥、監視、傷害、嘲弄、欺騙、密謀陷害、迫害或騷擾等,並可能通過舉報、採取行動或暴力反擊等方式應對妄想中的威脅[1]:106[34]。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